
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1—2020)的通知
云阳府办发〔2013〕12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文本由县气象局负责印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重庆市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1-2020年)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背景
云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造成损失重,每年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等各种气象灾害,对云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危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全县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趋频趋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扩大,对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摸清我县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分布范围及其影响程度,编制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于指导全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强化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重庆市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2010—128)、《关于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10〕270号)、《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及国家、重庆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组织编制《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三、编制目的
明确我县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从过去分散、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是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云阳县辖区内。针对气象灾害(含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综合防范、应急处置等各个方面,明确全县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防御重点、主要任务、县级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雪)、强降温、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区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五、规划执行
规划期为2011~2020年,由重庆市云阳县政府统筹安排,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实施。
第二章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概述
云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夏季丰富,秋冬寡照。山地立体气候明显,层次分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所致,温度、雨量等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差异大,暴雨、高温干旱、雷电、大风、冰雹、大雾、强降温、连阴雨、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空气污染等气象次生灾害时有发生,对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县GDP总量的4%左右。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有增多加重的趋势。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影响,云阳县主要有暴雨、高温干旱、大风、雷电、冰雹、大雾、强降温、连阴雨、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空气污染等气象次生灾害。
(一)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由一次短时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致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水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暴雨洪涝的天气标准:凡日雨量≥50毫米为暴雨,日雨量≥100毫米为大暴雨,日雨量≥250毫米为特大暴雨;连续5天内降水总量为200—250毫米,第1天降水量≥50毫米为一般洪涝过程,连续5天内降水总量大于250毫米,第1天降水量≥50毫米为严重洪涝。全县5天内只有1站出现暴雨洪涝为一次单点暴雨洪涝,1/4站以下出现暴雨洪涝为一次局部暴雨洪涝,1/4站以上出现暴雨洪涝即为一次区域性暴雨洪涝,有1/3以上出现暴雨洪涝即为一次大范围暴雨洪涝,有2/3以上出现暴雨洪涝即为一次全县性暴雨洪涝。
(二)干旱
干旱是指降水分布不均,持久不下透雨的现象。如果某一时段较长时间连晴少雨,则致使干旱发生。根据季节不同,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以及冬干,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干旱,而危害最大频率最高的则是伏旱。
①春旱:发生在3、4月的干旱为春旱,气象上规定3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或4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50%,则认为达到春旱的标准。
②夏旱:发生在5、6月份的干旱称夏旱。气象上规定的夏旱的标准是5月至6月上旬连续20天降雨总量<30毫米的时段。
③伏旱:气象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指日最高气温≥35℃)出现,即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
④秋旱:发生在9月至11月的干旱称秋旱。气象上规定秋旱的标准是9月至11月连续40天降雨总量<20毫米的时段。
⑤冬干:发生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的干旱称冬干。气象上规定冬干的标准是11月下旬至次年2月连续50天降雨总量<5毫米的时段。
(三)高温
高温是夏季持续晴天高温,气象上规定,连续≥7天日最高气温≥35.0℃或连续≥5天日最高气温≥38.0℃称为连晴高温。
(四)冰雹
冰雹是指从强对流的积雨云中降落的冰粒或冰块,俗称“雪弹子”,往往与大风、雷雨同时发生。造成灾害面积虽不大,但往往给受灾地区造成毁灭性损失。
(五) 大风
大风是指瞬时风力达8级(风速17.2m/s)以上,可引起树木折断,农作物受灾,电力、交通和通讯设施受损,房屋损坏,人畜伤亡等灾害。
(六) 雷电
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雷暴是伴同雷电现象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是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闪电鸣雷现象,是云层之间、云地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的放电。雷暴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因此,往往有阵雨、龙卷、冰雹、大风等伴生,是一种局部的但却很猛烈的灾害性天气,它不仅影响飞机安全飞行,干扰无线电通讯,而且可击毁建筑物、输电和通讯线路的支架、电杆、电气机车,损坏设备,引起火灾,击伤击毙人畜等。
(七)低温阴雨
低温阴雨是指连续数日甚至十几日出现阴雨且气温相对较低的灾害性天气。
连阴雨,连续几天以上的阴雨天气过程,分为一般连阴雨和重度连阴雨。一般连阴雨:连续≥6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4天白天雨量≥0.1mm(连续3天白天无降水则终止)。重度连阴雨:连续≥10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7天白天雨量≥0.1mm(连续3天白天无降水则终止)。
低温:连续两候以上气温偏低的天气过程,分为一般低温和严重低温。一般低温:连续2候平均气温低于多年同期候平均温度2℃以上的时段(7、8月除外)。严重低温:连续3候(或以上)平均气温低于多年同期候平均温度2℃以上的时段(7、8月除外)。
(八) 大雾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大雾按照天气学分类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成于同一气团内的气团雾,此类雾以辐射雾为主,约占三分之二;另一类是发生在锋区附近的锋面雾,常常伴有降水出现,一般称为雨雾,此类雾约占三分之一。
(九) 冰冻雨雪
冬季,由于强冷空气南下引起强降温降雪,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称为雪灾,强降温和雨雪等原因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突然下降0°C以下,植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道路和电线等结冰的天气现象称为冻害。冻害分为一般冻害和严重冻害,一般冻害是指:连续≥5天日最低气温<2℃,其中任意3天日最低气温<0℃;严重冻害是指:连续≥7天日最低气温<2℃,其中任意5天日最低气温<0℃。冰冻雨雪灾害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设施,对人畜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引起牲畜死亡,压断作物、果树、竹子等。
(十)地质灾害(滑坡、山洪、泥石流)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十一)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广义上讲: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都称为森林火灾。狭义讲: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林火发生后,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十二) 农林病虫害
据县植保站近年来的资料显示:我县农业病虫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面积广,季节性强等特点。大春作物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纹枯病危害较重;小春作物以小麦蚜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油菜菌核病和洋芋晚疫病危害较重,常年均为中等或中等偏重发生;稻瘟病、小麦锈病及油菜蚜虫等一般发生较轻,中等以上发生率仅在17~37%间。另外蔬果类病虫害也常年发生,如柑橘红黄蜘蛛、矢尖蚧、潜叶蛾等;蔬菜的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夜蛾科害虫、斑潜蝇、红蜘蛛、豆野螟、霜霉病、疫病等。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状况主要与当年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同时,林业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根据林业技术调查显示,我县主要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有: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墨天牛、蜀柏毒蛾、鞭角华扁叶蜂、杨扇舟蛾、杨树病害、杨天牛、森林鼠(兔)害等。
(十三) 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与气象的概念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例如强降温、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危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时,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
(十四) 城市积涝
城市积涝是指因为强降水引起的城市排水系统排水不畅,淹没城市建筑物、公路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现象。
二、防御工程现状
(一)水利工程现状
云阳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1843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139座, 山平塘7543口。引水工程1487处,提灌7处,总蓄引提水能力11273万方,其中:中型水库总库容203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总蓄水量4895万立方米,山平塘蓄水量2798万立方米,引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为12750万立方米,提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为12万立方米。有效灌面26.7万亩,实灌面积18万亩,水利化程度26.8%。本县无调水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咸池水库:建于2005年,总库容2030万m3,中型水库,集雨面积29.0平方千米,防洪库容515万m3,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1000年一遇。设有雨量水位监测、通讯报警和高音喇叭报警。
天官水库:建于1983年,总库容216万m3,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2.78平方千米,防洪库容43万m3,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500年一遇。设有雨量水位监测、通讯报警和高音喇叭报警。
农建水库:建于1982年,总库容213万m3,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7.55平方千米,防洪库容43万m3,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500年一遇。设有雨量水位监测、通讯报警和高音喇叭报警。
农纲水库:建于1982年,总库容203万m3,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9.55平方千米,防洪库容33万m3,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500年一遇。设有雨量水位监测、通讯报警和高音喇叭报警。
白腊槽水库:建于1980年,总库容170万m3,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1.9平方千米,防洪库容31万m3,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500年一遇。设有雨量水位监测、通讯报警和高音喇叭报警。
全县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自来水厂(站)62处,日供水能力为4.206万m3/d。
我县的水利工程设施主要功能是蓄水抗旱,部分用于饮水和发电。中型和小型水库基本构成了蓄、引、提、输相结合的灌溉体系,合理的利用了水资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导致我县农村山坪塘、堰渠损毁严重,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高山地区,农业春耕灌溉用水难以保障。
重庆市水文局在我县布设2个土壤墒情固定监测站点,分别是江口镇和凤鸣镇。我县建有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有专门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现有约50万元的防汛抗旱物资。抗旱减灾工作中注重推广“旱地龙”等减水施肥技术。
我县临河场镇多达12个,应建堤防、护岸78公里,已建13.052公里,目前城镇防洪达标率23%,“十二五”后达到68%。
(二)林业工程现状
我县林业用地320万亩,有林地面积2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主要集中分布在方斗山、云峰山、无量山、杉木尖山、七曜山等5大山脉的42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以松、柏、杉居多,其中,马尾松面积占森林面积84%。
全县现有林区公路80公里,其中:四级路20公里,等外级60公里;已建成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工程200公里;防火检查站5个,望远镜6部,GPS定位仪10个,巡护摩托车12辆;对讲机30部;扑火物资分库1个,扑火指挥车3辆,扑火物资运输车2辆,风力灭火机20台,油锯40台,灭火弹3000枚,砍刀8000把,弯把锯6000把,二号工具1500把,扑火服装400套,水泵8台,灭火水枪16只,其他防护装备1000套。
但对林业有害生物“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各级政府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各界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认识不够,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入不足,基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区域联防联治机制不充分。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状
我县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滑坡、危岩、塌岸)分为二期工程治理项目、三期第一批、三期第二批工程治理项目。其中,云阳县纳入长江三峡库区二期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项目(滑坡危岩)有17个,纳入二期工程治理规划的库岸共计7段;纳入三期工程治理规划的崩塌滑坡共计32个,纳入三期工程治理规划的库岸共有23段。目前,二期工程治理项目已发挥其作用,三期工程治理项目已基本建设完工,正在进行国家终验,将日益发挥其作用。我县已经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对我县存在的地质灾害开展了群测群防工作,同时对重大地质灾害进行了专门的监测预报工作。
(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现状
1992年以来,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无到有,作业装备逐年增加,管理越来越规范,效益越来越明显。截至目前在沙市、大阳、红狮、路阳、平安、南溪西林、岐阳和凤鸣雷达站各设立了1个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固定炮站,在双江镇设一个流动作业炮点,另有火箭发射架2台,火箭发射车1辆。但远不能满足我县对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增雨的要求。
三、非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县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防御机制、应急预案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灾害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县内有国家气象站1个,初步建立了7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长江航道能见度自动观测站,1个GSTAR-I型土壤水分自动站,5个土壤墒情观测点,1个酸雨观测站。所有观测设备共同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基本覆盖云阳全辖区,监测网距达到10公里尺度。
(二)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取得进展
建成了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预测预报业务平台、预报会商平台和DLP大屏幕综合显示系统。每天通过门户网站、电视、电子显示屏、地方报纸、固定电话、手机、农村大喇叭等多渠道发布天气实况和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50%。
(三)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
启动了重庆市云阳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项目,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和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分队,在全县42个乡镇及街道建成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了62块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制定了《云阳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四)防御机制初步建立
气象局与水务局(防洪办)、国土局(地灾办)、林业局(防火办)、民政局签署了资料信息共享等合作协议,加强了部门间气象灾害防御联合协作;气象部门发布灾害预警,县应急办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防灾抗灾工作流程逐步形成。防洪办、地灾办、护林防火办制定了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值班制度、灾害易发和多发地区(段)普查评估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缩短了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时间,提高了防灾抢险能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并取得实效。
(五)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在群益广场常年举办的科普画廊及开展气象科普讲座等方式,宣传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自救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门、条块之间未实现灾害防御的无缝对接;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现有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系化程度不高;应急设施设备落后、不齐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传播能力不够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不够高,各部门的灾害监测信息共享不充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准确率、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
(三)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完全开展
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城乡规划编制、重大经济开发区建设、重要工程实施等重大项目中的必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四)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不足
气象灾害防御布局不合理,尤其是主要战略经济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关键性行业等防御重点不够突出;气象灾害防范工程综合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差、能力弱,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为突出。
五、气象灾害防御发展形势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力争2017年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314”总体部署的推进,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三峡库区及其周边流域性特大洪涝、区域性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污染物排放增加,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城市内涝、雾、霾以及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为依据,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多发、易发气象灾害区域为防御重点,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灾害防御设备、物资、技术和人员的优势作用,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二、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并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而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气象灾害防御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四)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的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依托科技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防灾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
(五)坚持“分级分部门责任制”的原则。针对气象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的划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各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权的划分,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应用,做到分工协作,整体提高,强化信息与资源共享,加强联动处置,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能力。
(六)坚持与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相衔接并逐级细化的原则。在国家与市局灾害防御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县气象灾害特点和风险区划结果,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灾害防御细化到乡镇,甚至村社,提高全县整体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防御能力。
三、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软硬结合、以防为主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二)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分析云阳县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评估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对各相关行业的影响,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在气象灾害高发区增设自动气象监测设备,建立和完善云阳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防灾减灾体系、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覆盖面,信息覆盖率达到90%;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完善农业、林业、交通、国土、水利、电力等行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率达100%。
(三)远期目标(2016—2020年)
按照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实施重点防洪工程,确保城区按50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建设,其它区域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各类防汛防旱、雷电防护、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治理、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力争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十一五”期间降低5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
第四章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布局重点
一、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我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基本态势为:以主城为中心的长江两岸东—西走向带状片区,以云安、南溪、江口、沙市为中心的汤溪河流域带状片区,以黄石、高阳、渠马、养鹿为中心的澎溪河流域带状片区,以普安、龙角、泥溪为中心的磨刀溪流域带状片区,以堰坪为中心的长滩河流域带状片区,以桑坪、双土、平安、红狮、双龙、外郎等孤立乡镇为高风险区,南部的清水、蔈草、外郎、凤鸣、宝坪和北部的路阳、后叶、农坝、洞鹿、大阳、栖霞、水口等乡镇为低风险区。
(一)暴雨洪涝
根据云阳县境内各自动站近年来降水序列,与常规站同期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测算出我县暴雨洪涝分布情况:主要为以双龙、渠马、高阳、养鹿、平安为中心的西部集中成片分布的风险高发区,其他地区多为局部集中的风险高发区。我县暴雨洪涝的范围和强度,有较强的局地性。1982年7月17日,我县云阳镇日降水量达191.5毫米,属历史罕见。
图1 云阳县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图2 云阳县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二)干旱
①春旱:我县发生春旱的频率一般在13%,总的是3月多4月少,在四川盆地内是春旱频率较低的地区。春旱主要是影响玉米播种出苗,造成水田黄浑,缺水整秧田,使土中小春作物受旱。
我县春旱发生与地域分布密切相关,长江沿岸的云阳镇、新津乡一带是高风险区,西部是低风险区。
②夏旱:我县共出现夏旱5次,出现机率只有9%,分别是1958、1966、1978、1985、1989年。本世纪以来,夏旱有呈上升趋势,夏旱主要是影响水稻和红苕的栽插。
我县夏旱发生也与地域分布密切相关,分别有以鱼泉、双土为中心和以故陵、龙洞为中心的两个高风险区,高海拔地方风险相对较低。
③伏旱: 伏旱是云阳县的客观气候规律,属于伏旱高发区。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及六十、七十年代伏旱频繁,平均十年有八旱。严重伏旱年代频数趋势和伏旱情况相近,二十世纪初及二十世纪的三十、七十年代严重伏旱达4到5年,占44%。在二十世纪后四十年,伏旱灾害发生频率高于洪涝的发生频率,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八十年代,而六、七十年代则是伏旱的高发年代。六十年代伏旱偏重,十年中发生重旱四年,一般旱四年,无旱两年;七十年代伏旱更重,十年中发生严重旱四年,强度较六十年代强,一般旱四年;八十年代干旱显著减轻,十年中发生一般旱五年,基本无旱五年,没有发生明显的全县域性的重旱和严重旱。
我县伏旱发生风险区域的划分:长江以南的地方风险普遍较高,而北部的上坝、沙市、农坝、后叶等高海拔乡镇为低风险区。伏旱各风险区的影响范围较春旱、夏旱明显偏大。
④秋旱:我县秋旱发生的概率较小,约为2%左右,仅红狮、故陵一带有个别乡镇出现。
⑤冬干:我县发生冬干的频率一般在13%,基本是冬干连春旱。冬干的主要影响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我县冬干发生地域与春旱基本一致,长江沿岸的云阳镇、新津乡一带是高风险区,西部是低风险区。
图3 云阳县春旱灾害风险区划 图4 云阳县夏旱灾害风险区划
图5 云阳县伏旱灾害风险区划 图6 云阳县冬干灾害风险区划
(三)高温热浪
云阳县是连晴高温的多发区,而且连晴高温往往伴随伏旱发生,加重伏旱灾害的危害,是我县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连晴高温多发生在7月、8月,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少部分也发生在9月。
高温对农业、森林火险、安全生产、社会生活、疾病有较大影响,可造成农作物受灾减产、火险等级升高、人畜饮水困难、用水用电紧张、热病蔓延,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高温多影响低海拔的长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双江、青龙、盘龙、巴阳、人和、故陵、新津、普安、双龙、江口、南溪、沙市、鱼泉、高阳、黄石、养鹿、泥溪、耀灵、云安、云阳、平安、堰坪、双土等乡镇最为严重,较高海拔的大阳、路阳、后叶、清水、蔈草、石门、凤鸣、宝坪、洞鹿、上坝、农坝等乡镇是高温低风险区。
图7 云阳县高温灾害风险区划
(四)冰雹
冰雹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初夏,4、5月是出现冰雹最频繁的时期。冬季基本不会出现冰雹。据多年资料统计,一年中平均有2-4天出现冰雹。
在地域上看,冰雹多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龙洞-洞鹿-大阳一线山脊,盘龙-凤鸣一带山脊,上坝-沙市-农坝-后叶一带山脊,平安-高阳一带山脊,耀灵-清水一带山脊。
受冰雹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阔叶类作物如烤烟、苎麻、油菜蔬菜等,其次是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水果等粮食、经济作物果木和砖瓦结构村民住房。
图8 云阳县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五)大风
我县大风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相对较少,平均年大风日数为0.3天。一般发生在山口河谷地带。大风天气出现时间,季节间差异很大,春、夏明显多于秋、冬,其年变化属典型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4、5月和7、8月,其中8月出现的次数最多。
云阳县内的大风大致可以分为冷空气大风、雷雨冰雹大风等,对我县造成灾害的是雷雨冰雹大风。冷空气大风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具有范围广,时间长,但强度一般不超过7级,破坏小等特点;雷雨冰雹大风出现在春夏季,系热力对流作用形成雷雨所致,多出现在夏季上半夜或午后,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造成的灾害严重。
(六)雷电
云阳县年平均雷暴日数45天,云阳县1973~2000年共出现雷暴1089次,年均39次,雷暴全年都有出现,但主要集中在4~8月,7月、8月出现最多,出现次数相当,分别有261次、256次,占总次数的47.8%,其次是5月,有150次雷暴发生,1月、12月各有2次雷暴发生。年雷暴日数较重(年雷暴日数在45天以上)的年份有7年,年雷暴日数最重的是1994年,年雷暴日数是53天;年雷暴日数最少的一年是1976年,发生雷暴25天。
平均而言,我县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上中旬,雷暴终日一般在10月下旬,初终日间隔234天。雷暴是热力对流的产物,因此地势较平坦的地区雷暴多出现在白天,集中期在午后到傍晚之间。而山区的许多河谷地区,由于夜间云顶辐射冷却,云层内不稳定性加大,易在夜间出现雷暴。雷暴出现后,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的只有几分钟,有的可持续数小时之久。
雷电在我县分布范围较广,高风险区基本呈均匀斑点状分布,主要集中成片的有新县城一带、路阳一带、石门-洞鹿一带、凤鸣-宝坪一带、龙角-蔈草一带乡镇的局部。雷电低风险区主要有包括江口、南溪、高阳、云安、黄石等乡镇。
图9 云阳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七)低温阴雨
连阴雨:我县年均连阴雨频次为1.2次,其中一般连阴雨0.8次,重度连阴雨0.4次。我县连阴雨分布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较高海拔的清水到蔈草一带,大阳到石门一带,上坝、洞鹿、宝坪、凤鸣、农坝、后叶、桑坪、栖霞、水口等较高海拔乡镇是连阴雨高风险区。长江河谷及其支流以及较低海拔平坝是连阴雨低风险区。
低温:我县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是全市年均低温频次最低的地区,仅为1.5次。2000年后,低温频次下降非常明显,2001~2006年年均不足1次。
我县低温分布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较高海拔的清水到蔈草一线山脊,大阳到石门一带山脊,上坝、洞鹿、宝坪、凤鸣、农坝、后叶、桑坪、栖霞、水口等较高海拔乡镇是低温高风险区。长江河谷及其支流以及较低海拔平坝是低温低风险区。
春季低温:我县春季低温多开始于3月第3候,约占总次数的一半,其次是3月第4候,约占总次数的三分之一,4月上旬低温最少,几乎没有低温发生。春季低温频数不到0.4次/年。春季低温的持续时间一般为4~7天,个别年份达到10天。
我县春季低温分布与秋季低温分布基本类似,东北部和南部较高海拔山区比长江两岸较低海拔地区处偏重。
图10 云阳县春季低温灾害风险区划 图11 云阳县秋季低温灾害风险区划
图12 云阳县春季强降温灾害风险区划 图13 云阳县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八)大雾
据云阳县气象站观测资料:雾日已由过去的15余天下降到现在的5天左右,与此同时,大气能见度也在逐年下降,轻雾日数逐年增加。
从雾日的月份分布来看,秋冬季节为雾的高发季节,据统计,发生在冬季的雾约占年雾日数的60%,其中,12月和1月雾日最多。
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辐射冷却,这就决定了雾的生成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冬季雾的生成时间多集中在3~8时,其中在7~8时频率最大;春秋季雾的生成时间主要集中在4~7时,以6时出现频率最大。雾平均开始时间是早上6点左右,结束为9点左右,平均持续时间200分钟。
我县北部海波较高的山区、县城、长江及支流沿岸平坝河谷、南部清水至蔈草山区易出现大雾。另外,水库、湖泊、溪流等也是大雾的高发区。这些雾的高风险区年平均雾日数大于30天以上。
图14 云阳县大雾灾害风险区划
(九)冰冻雨雪
据云阳县气象站观测记录:1973—2000年降雪日数9天,年平均0.3天,积雪日数只有2天,积雪较浅,积雪深度≤2厘米。云阳冬季偏暖,冷空气影响较弱,冰冻雨雪灾害较轻,冻害较雪灾略显著,主要是出现高海拔山区道路结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
我县农坝、上坝、桑坪、大阳、石门、龙洞、清水、耀灵等乡镇的高海拔山区为冰冻雨雪的高风险区,以县城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为冰冻雨雪的低风险区。
图15 云阳县冰冻雨雪灾害风险区划
(十)地质灾害(滑坡、山洪、泥石流)
根据2010年国土局普查统计,云阳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且严重的县。通过调查,全县共有各类灾害点1019处。其中滑坡灾害点941处,崩塌灾害点30处,泥石流24处,不稳定库岸24段。另外根据云阳县国土房管局提供的资料,全县已实施的二、三期工程治理的有49处,库岸30段,搬迁避让53处,专业监测24处,群测群防175处。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结合定性分析结果与地质环境条件将云阳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个,中易发区2个,低易发区2个,不易发区1个。
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两岸斜坡地带,处于长江河谷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坡角较陡;构造上处于褶皱近轴部及其两翼,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降雨量一般多年平均值为1200-1300mm,植被覆盖率20-30%,大中型滑坡较为发育。如巴阳-宝塔段高易发区,故陵-龙洞段高易发区;南溪青山、云安、云阳镇高易发区;农坝、江口镇帆水高易发区等。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如西城滑坡、五峰山滑坡、故陵滑坡、磨盘寨滑坡等,变形破坏的加剧,均不同程度受近年来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该区面积为面积305.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37%。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表现为:大多数灾害点分布于各城镇区、行政村、自然村人口密集的地方;人为活动频繁的国道、省道、乡村道路、工程边坡及矿山开采区;坡较长、汇水面积较大的斜坡,岩土体结构松散且地下水活动强列地带;雨量较集中的地区;江河及水库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区及裂隙极发育地带。
中易发区主要分布长江支流澎溪河沿岸,长江以北部分区域以及长江以南的宝坪、普安等地。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边坡坡度较大,构造上处于褶皱近轴部及其两翼碎屑岩的砂泥岩地层,岩性以红层砂泥岩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400mm,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以及乡村道路建设等,如双龙乡、渠马镇等中易发区。该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滑坡地质灾害也较为频繁,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该区面积272.45 km2,占全县总面积7.47%。
中易发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表现为:多数地质灾害点分布于距城镇区相对较远的村庄;人为活动相对于高易发区较弱;山坡坡度相对较陡;地质构造较发育的地区。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一般以避让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削坡、排水、护坡、挡墙、监测、种植被等6种。
低易发区主要分布长江二级或三级支流沿岸,主要有鱼泉、双土、石门、桑坪、江口、南溪新阳、宝坪、龙角、普安等乡镇。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边坡坡度较大,构造上处于褶皱近轴部及其两翼碎屑岩的砂泥岩地层,岩性以红层砂泥岩互层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400mm,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以及乡村道路建设等。该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滑坡地质灾害也较为频繁,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该区面积面积725.57 km2,占全县总面积19.88%。
不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养鹿、蔈草、泥溪、耀灵、堰坪、平安等乡镇,地貌以丘陵地貌为主,岩性为砂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产出,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mm,植被发育,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微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也较为微弱,多为小型的土质滑坡、零星危岩落石或自然塌陷。该区面积为2345.6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4.28%。
云阳县年平均出现地质灾害63起,直接损失近5000万元,因近几年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到位,基本上没造成人员伤亡。
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其支流,澎溪河、汤溪河、磨刀溪、长滩河流域等。
图16 云阳县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十一)森林火灾
1993-2005年的13年间,每年发生山火1-5次。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43次。过火面积达2905亩,其中,森林受害面积1716亩,烧毁林木蓄积2.4万立方米,树木12万株。火灾损失达4200万元。
常年都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但主要集中在2-4 月和8-9月。究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气象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相对湿度小,气候干燥;二是秋冬季,森林落叶、林下杂草干枯,成为易燃物;三是春游人员带火进入林区增多、祭祀活动和春耕“铲火灰”;四是夏季伏旱高温。偶可出现雷击导致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云阳南北两岸海拔较高的地区,其中南部的蔈草、龙角等乡镇;东部的龙洞、石门、故陵、堰坪等乡镇;西部的巴阳、平安等乡镇;北部的沙市、上坝、农坝、后叶、江口、路阳等乡镇;中部的高阳、人和、黄石、南溪等乡镇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
图17 云阳县森林火灾风险区划
(十二)农林病虫害
全县42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林业病虫害发生,其中江南林场、48槽林场的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江南林场的蜀柏毒蛾柏木叶蜂危害较为严重;蔈草、高阳、清水等乡镇的杨天牛和杨扇舟蛾危害较为严重。特别是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给我县的松林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发生在黄石、高阳、人和、水口、巴阳、云阳。青龙、盘龙等乡镇。
据林业局统计,1976年至今,全县42个镇乡街办和3个国有林场共发生各类病虫害93万亩,其中危害程度较轻的80万亩、中度危害的12.7万亩、严重的有0.3万亩。主要病虫害有松毛虫、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蜀柏毒蛾、柏木叶蜂、杨天牛、杨扇舟蛾、鼠(兔)害和有害植物共8类。林业病虫害常年都有发生,但主要是在春、夏、秋三季,且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发生原因有自然因素(含气候)和人为因素两类,其中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特别利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十三)农业气象灾害
高温干旱因其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重,是云阳县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云阳县伏旱一般始于7月上、中旬、止于9月上旬,出现频率一般为0.7。持续天数一般为30天左右,但1959年竟达66天以上,个别年份伏旱连秋旱时间竟长达70余天以上。我县受伏旱威胁较重的地区主要是长江河谷和低海拔地区的乡镇。伏旱主要影响大春作物生长和灌浆成熟以及人、畜饮水。
洪涝因其降水强度大,来势猛,有时会持续较长时间,地表径流大,冲刷土壤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造成溶山垮岩、塘库崩塌,形成泥石流,对农作物、人畜、交通、通信、旅游和人民生命财产及生活构成很大威胁。我县的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暴雨的90%以上。可导致农作物受淹减产甚至绝收。
风雹灾害虽然影响范围较小,生成发展时间短,但其强度大,对农业生产有时是灾难性的。主要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特别是春季,占了全年的60%。我县几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风雹灾害发生,年均受灾几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几万亩。
低温阴雨长时间内持续降温降雨,影响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天气。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危害也是不相同的。我县的低温阴雨,一是春季的影响春播;二是5月影响夏收;其次是9月的影响中高山一季中稻的收割和晚稻的抽穗扬花及再生稻成熟、玉米灌浆和红苕块茎的生长以及后期影响小春播种。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对春播不利的年份占统计年的60%以上,且多发生在春分前后,占80%左右,个别年份一连发生几段,时间累积竟达20天左右,加之多有强降温天气配合,致使阴雨低温且寡照,影响就更加惨重;秋季低温多是随连阴雨同时出现,主要在9月中、下旬,气温低于20℃、16℃,分别影响晚稻等晚秋作物扬花结实和中高山地区玉米的灌浆成熟,以及小春作物的适时播种,我县秋季连阴雨发生频率高达60%以上。
霜冻给作物,特别是越冬作物带来较大的危害。霜冻多出现在12-2月,而我县海拔较高的七曜山的清水、蔈草等乡镇和凤鸣、宝坪、大阳、石门、洞鹿等海拔较高的地区晚霜出现在5月中、下旬,对针叶林幼树当年长出的嫩枝条、洋芋苗、苹果树等影响较大,而对海拔较低一点的地方较轻,多年平均只有几天。所以霜冻对高寒山区影响较大,由于冬季较长,气温较低,一遇冷空气侵袭,便会造成冻害,一般冻土深度可达10-20cm,对越冬作物影响较大,是制约山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灾害。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出现的频率较少,一旦出现,其影响是极其严重的。2008年1月中下旬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持续的低温阴雨雪天气,导致小麦、油菜、蔬菜等在土作物出现冻害,中高山的茶树、中药材、果树、花卉苗木等受害更为严重。2008年1月中下旬,海拔较低的长江沿岸、河谷地带所种植的桂圆叶片冻后干枯,有脱落现象,树体顶部叶片干枯率95%以上,严重树体的主枝均受冻干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
(十四)城市积涝
云阳城区因地形决定,属长江峡谷两岸典型山城,地形落差大,城市积涝不是很明显。部分缓坡地段因为排水沟设计管径不足或堵塞,强降水会致短时积涝。
二、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
根据我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区结果,结合本地的综合经济区划和防灾减灾能力,对每一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介绍拟采取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并按照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防御战略布局,同时区分城市、农村、库区及主要流域、高影响行业和区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城市
以各级政府所在城镇为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御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大雾、大风、大气污染等城市气象灾害。
主要防御措施:
1.加快城镇气象灾害的专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2.大力推行城镇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制定并执行基础设施防御标准;
3.加强城镇生命线工程的抗灾救灾能力建设;
4.提高城镇单位、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防灾减灾能力。
(二)农村
农村居民集聚地、农村中小学校、重点粮油基地、主要经济作物产区、主要林区为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御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电、风雹、低温冻害、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主要防御措施:
1.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建设布局优化、密度合理的监测网络;
2.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进村入户;
3.开展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预警服务,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稳产高效;
4.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订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
5.提高农林业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防范能力;
6.推广农业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
7.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
8.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小区,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构)筑物。
(三)库区及主要流域
以辖区内长江流域及其支流流域、山洪沟、大中型水库等为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御流域性洪涝、山洪、地质灾害、流域性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主要防御措施:
1.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2.加强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山洪、地质灾害联合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3.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提高流域性干旱、流域性暴雨洪涝预警水平;
4.开展三峡库区(云阳段)和中小河流水库气象灾害风险和防护标准评估;
5.开展三峡库区(云阳段)和主要流域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
6.全面开展辖区水库周边、中小河流水库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7.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
8.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四)高影响行业密集区
交通(高速公路、长江航道等)、电力(高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等)、采掘(大中型矿区等)、化工等行业为气象灾害敏感行业。重点防御暴雨洪涝、高温、风雹、雾霾、雷电、低温冰冻、雪灾等引发的敏感行业和区域气象灾害。
主要防御措施:
1.加强交通、电力、采掘、化工等高影响行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2.发展交通、电力、采掘、化工等高影响行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3.推进高影响行业重大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4.增强高影响行业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5.全面建立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制度,提高敏感单位抗风险能力。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为适应和满足三峡库区及云阳城市发展对气象灾害多方面综合观测需求,调整、优化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提高地面自动化观测水平;科学、合理增加台站密度,减少灾害性天气监测盲区;建设云阳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推进地基GPS水汽探测站、闪电定位系统、卫星资料接受处理系统、大气成分观测仪、风廓线雷达等新探测项目的建设;升级25个两要素自动站为多要素自动站,建成中尺度地面监测网,观测各种气象要素,使得灾害性天气多发区、天气敏感区的观测空间分辨率提高到5km,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分钟级;在暴雨区和水汽来向通道区建设水汽监测网;在云阳城区建设大气成分监测网,对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进行长期、准确和可靠的观测;进行GPS水汽探测的校准、对流层和边界层水汽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价等;配备气象移动应急监测车,提高气象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立完善实时气象报警系统及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图形显示系统,实现对气象灾害,尤其是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
加大气象灾害多部门联合监测力度。气象、水利、国土、城建、农业、交通、电力、环保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协助,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包括各类专业监测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统筹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按照市气象局灾备中心标准建设云阳气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县级气象灾害信息的高度共享。
(三)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警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以及次生灾害的预警预报,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建立与市级、区县级业务分工协作的云阳县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日常业务和业务平台,完善三峡库区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区域联防机制,建立三峡库区(云阳段)极端天气短期预报、三峡库区(云阳段)极端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城市气象服务、三峡库区(云阳段)专业预报服务和三峡库区(云阳段)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等业务系统,实现暴雨、大风、冰雹、雷电、高温、强降温、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提高暴雨、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能力,加强三峡库区(云阳段)流域面雨量预报、城市极端天气及典型小流域山洪预警,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化预报业务系统,加强短期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预估业务。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云阳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重庆市云阳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运用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方式,提高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发布频次,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设立气象频道信息采集站,推广中国气象频道,借助云阳有线电视网和村村通工程,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内容和播出频道,提高节目播出质量,实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和电视字幕滚动播出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等功能。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一)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村社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二)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致灾机理等研究,建立三峡库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研究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避免和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基于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研究制定相应的工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建立并推行重大工程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在“十三五”期间,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内容。
(三)建立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设城市“热岛”监测及显示评估系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一)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依据云阳县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防御各部门的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结合云阳县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配套贯彻实施意见和方案。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快推进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在云阳建设三峡库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利用气象信息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云阳县各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强化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应急气象监测等应急处置措施,逐步构建气象灾害“数字预案”,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应急处置气象灾害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各类气象灾害应急防范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应急救助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县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建立跨区县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预警和救灾应急救援机制。
(三)提高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
充分发挥镇、乡、街道、企业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和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认证,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强化社区、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面向社区、村社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切实增强城乡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训练有素的信息员队伍,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范气象灾害。
第六章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总体要求,按照规划牵引、项目带动原则,在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基础上,通过统筹集约、综合平衡,凝炼出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规划期间重点实施的10项工程,“十二五”期间总体投资规模7583万元(不含部门专项规划项目投资,详见附表)。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包括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气象灾害评估子工程、城市生命线防护子工程、城市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子工程、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子工程、城市雷电灾害防护子工程、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示范子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659万元(不含城市生命线防护子工程、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子工程、城市雷电灾害防护子工程建设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建设针对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雾霾、大风、大气污染等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城市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城市“热岛”监测与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全面排查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地下管网等城市生命线气象灾害防护工程;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缓解和减轻城市气象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大力推行城市建设项目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实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完善城市危化企业、学校、加油站等高风险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对新建建(构)筑物按规定进行防雷安全方案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竣工检测验收,并定期检测;在城区实施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示范工程。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包括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子工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防汛抗旱子工程、农村人工影响天气子工程、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子工程、农村山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1235万元(不含农村防汛抗旱子工程建设、农村山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完善乡村两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以加强我县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基地的旱情监测;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动《云阳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应用,建设云阳县气候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平台工作站,积极发展集现代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农业生物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等为一体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全面做好农村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以村社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推行农村地区重大工程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农村建筑物与生产设施防灾标准体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十二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站到村,“十三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站到社,在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和气象灾害灾情直报系统,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完善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增设1-2名信息员,定期对信息员进行培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执行能力和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气象服务试点,组织建设特色效益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示范户、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粮食安全防汛抗旱工程;完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立柑桔和烟叶防护作业区,增设防雹增雨作业点并新建标准化固定炮站;积极开展农村防雷示范村、新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农村中小学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在云阳42个乡镇(街道)分别选定1个村(或社区)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社区),在每个示范村(或社区)选取3个村(居)民住宅比较集中区,安装防雷电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农村防雷工作;开展农村地质滑坡、危岩、崩塌的专项治理工程以及由于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导致的搬迁避让工程。
三、三峡库区(云阳段)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工程
三峡库区(云阳段)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包括三峡库区(云阳段)气象监测网,三峡库区(云阳段)灾害监测数据子系统,山洪、地质灾害联合监测预警系统,山洪灾害治理子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子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治理子工程,三峡库区(云阳)气候变化预测评估系统。“十二五”期间投资890万元(不包括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子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治理子工程建设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针对流域性洪涝、山洪、地质灾害、流域性干旱等气象灾害,建立包括雷达探测、自动气象观测、土壤水分观测在内的三峡库区(云阳段)综合气象监测网;建设水利、国土、气象部门联合开发的气象观测数据、水位监测数据、泥位监测数据、地质位移监测数据等信息高度共享的数据库系统;建立水利、气象两部门共同开发、同步运行的市、县两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国土、气象两部门共同开发、同步运行的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山洪灾害专业监测网,在山洪灾害易发频发区实施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山洪、地质灾害的生物治理工程;开展三峡库区(云阳段)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评估服务。
四、交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交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包括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网、长江航道安全气象监测网、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交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交通气象灾害防治子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670万元(不包括交通气象灾害防治—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子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在万宜高速(云阳段)等重要公路沿线,建设由能见度观测站、卫星遥感监测设施、道路结冰监测设施、自动气象站组成的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由能见度观测站、卫星遥感监测设施、自动气象站组成的长江航道(云阳段)气象灾害监测网;开展浓雾、冰冻雪灾、强降水、大风、高温、雷电等对交通有重大影响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警技术研究,开展交通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服务;加快建设公路沿线信息综合发布信息系统,实时发布道路交通信息、气象预警信息;完善云阳码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编制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推行交通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排查交通气象灾害隐患点,实施重点路段的气象灾害治理工程。
五、电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电力安全气象保障工程包括电力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电力安全气象预警系统、电力设施雷电防御子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31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在输电线沿线易受气象灾害影响重要路段,建设针对冰冻雪灾、强降水、大风、雷电、高温等电力气象灾害的电力气象灾害监测网,开展电力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建立电力、气象部门的共享监测数据库;发展水文气象、电力气象等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开展电力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技术研究,建立电力气象灾害、电力负荷调度预警系统;完善重要电力设施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
六、林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林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包括林业气象灾害监测网、林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森林火险防范子工程、林业生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子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510万元(不包括森林火险防范子工程、林业生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子工程建设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在云峰山、七曜山、方斗山、无量山、杉木尖山等山脉的20多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建立由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森林火险监测站、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组成的林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由林业局、气象局联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森林火险、林业病虫害的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林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灭火工程,建立林火阻隔系统,建成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工程,完善林区通讯网络系统,完善森林火险扑救保障系统在重点林场、重点林区增设瞭望台,按规定设置林区防火隔离带和消防公路,配备灭火车辆、消防器具和防病杀虫药具,合理改变林种结构;修建林业生物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区域基地、药械库,建成较为完备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防、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救灾等预警防控系统,具有及时发现和根除疫情,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成果和国土生态安全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七、工业园区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气象保障工程
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气象保障工程主要包括危化企业气象灾害监测网、企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企业气象灾害评估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28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建设自动气象站2个、酸雨酸雾监测站各1个、大气电场仪1台、土壤导电特性自动监测站1个;开发集企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于一体的企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开展企业气象灾害隐患排产和风险评估,推行企业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制度。
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程包括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彩信发布系统、户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工程、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发布工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传播工程、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98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十二五”期间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设立1个预警中心、7个预警分中心(应急办、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地震)、42个乡镇街道工作站,力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十三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县所有村社、灾害易发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依托市级中心,在现有重庆气象手机短信服务基础之上,构建一套跨运营商的气象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平台,加强业务宣传、业务推广,对本区域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及相关信息发布,同时能够对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气象灾害重点地区的村(居)委会和气象灾害敏感的企业等用户提供气象短信预警服务;完善云阳县气象预警信息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发布子工程,在云阳县范围内新建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150块,同时与交通、环保、旅游、市政、交警等部门合作利用其现有电子显示屏开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确保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能覆盖到全县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敏感的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机关、企业和重点公共场所;建立云阳县气象预警网络发布系统,提供灾情通报,专家视点,政策法规,长江航道能见度,重要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预警,0~2小时强对流天气警报,0~6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高温监测,每日气象要讯,重要天气服务快报,火险等级预报,山体滑坡等级预报,煤矿透水预报,72小时天气预报,24小时天气预报等预报服务产品;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建设气象预警电视传播子工程,建立气象电视素材采集云阳分中心,借助云阳有线数字电视网和村村通电视工程,建立云阳县气象局与县电视台网络传输专线,依托市局影视中心制作云阳县重要城镇和旅游景区2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县电视台综合、影视、党建频道中播出,节目实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和电视字幕滚动播出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等功能,为广大百姓的交通出行、工作生活以及气象灾害的有效避险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节目和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加快农村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在我县偏远山区因地制宜的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在全县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山区的传播能力。
九、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程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程包括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子工程、气象灾害防御自救能力建设子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117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在云阳县气象局观测站、雷达站建立气象科普基地或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建立灾害防御知识教育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城市、农村、学校等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乡镇社区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灾害防御自救能力建设工程,面向社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中小学生、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水上作业人员等的防灾避险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十、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程
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程包括应急避险场所固定气象应急保障设施、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移动系统、应急保障科技支撑子工程、基层信息员队伍培训子工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平台。“十二五”期间投资87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加大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力度,在全县中心城市建立万人避难场所,并在避难场所建立固定气象应急保障设施;建立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移动系统,增配应急保障服务设备和移动气象站;设置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开放基金,搭建高层次的气象应急保障专家平台,组建专业气象应急保障服务队伍,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急保障科技支撑工程;加快全县一人多岗的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信息员配备必需的应急设备,并加强对信息员队伍的应急救灾专业培训;县气象局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海事等部门及驻云部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建立全县气象灾害多专业研判平台,建立可视会商系统,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各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中的重要事项;建立云阳县军地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机制,加快本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驻云部队、武警部队互联互通。
第七章 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县政府统一领导,气象、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在制订云阳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城镇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各部门、乡镇、街道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是保障民生福祉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多方筹措资金、统筹集约安排的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对防灾减灾、保障民生、公共服务等予以支持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上级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救助、损失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使气象灾害防御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五、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村屯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村屯设立兼职或专职气象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村屯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第八章 附表、附图
一、附表
序 号 |
工程 名称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子工程 |
主要建设内容 |
规模估算(万元) |
主要参与部门 |
备注 | ||||
单项 |
合计 | |||||||
1 |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 |
小型移动天气雷达 |
60.0 |
134.0 |
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1.加密气象灾害监测网 2.乡镇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3.乡镇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数据动态补充 4.乡镇风险评估系统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系统 5.乡镇生命线防护工程 6.乡镇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工程 7.区县城镇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8.城市建设项目防雷设施“三同时” 9.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推广工程 10.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推广 11.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规范调整修订 |
城区自动气象站2个 |
20.0 | |||||||
城区单要素能见度观测站1个 |
10.0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 | ||||||
城区环境气象特种观测站2个 |
40.0 |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 | ||||||
城区内涝实景监测设施4套 |
4.0 |
县市政园林局 | ||||||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
城市极端天气短期及短时分系统 |
50.0 |
145.0 |
县气象局 |
含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费用 | |||
城市气象服务分系统 |
30.0 | |||||||
城市专业预报服务分系统 |
50.0 | |||||||
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分系统 |
15.0 | |||||||
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气象灾害评估工程 |
城区内涝、大风等气象灾害隐患排查 |
100.0 |
200.0 |
县城乡建委、市政园林局 |
含人员培训、仪器配置、排查等费用 | |||
城区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系统 |
50.0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 |
||||||
城区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系统 |
50.0 | |||||||
城市生命线防护工程 |
城区内涝缓解工程 |
县市政园林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城区供水安全保气象保障工程 |
县城乡建委、 | |||||||
城区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
县城乡建委 | |||||||
城区电力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
云阳供电公司 | |||||||
城区通讯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
县经信委、电信云阳分公司、移动云阳分公司、联通云阳分公司 | |||||||
城市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工程 |
城区大气成分数值预报模式 |
50.0 |
70.0 |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 |
||||
城区环境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
20.0 | |||||||
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
“蓝天行动”城区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 |
||||||
城市雷电灾害防护工程 |
城市建设项目防雷设施“三同时”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示范工程 |
城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示范街道 |
100.0 |
11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各街道办事处 |
||||
制定认证标准规范 |
10.0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 | ||||||
———— |
合计 |
659.0 |
———— |
———— |
———— | |||
2 |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 |
土壤导电特性自动监测站 |
10.0 |
210.0 |
县农委、县气象局、有关镇(乡)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1.数字化天气雷达网建设 2.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站网加密和调整 3.农业园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4.农业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数据动态补充 5.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6.调整修订农村建筑物与生产设施防灾标准体系 7.进一步完善农业病虫害气象预警系统 8.农村防汛抗旱工程 9.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二期 10.防雷示范村推广 11.农村中小学防雷示范推广 12.调整修订农村建筑物防雷标准和规范 |
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0个 |
100.0 | |||||||
林下经济小气候观测站10个 |
100.0 | |||||||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分系统 |
20.0 |
60.0 |
县气象局 |
||||
现代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系统 |
10.0 | |||||||
农业生物病虫害气象预警分系统 |
10.0 | |||||||
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分系统 |
20.0 | |||||||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 |
农业气象灾害隐患排查 |
150.0 |
250.0 |
县气象局、县政府应急办、县农委、县民政局 |
含人员培训、仪器配置、排查等费用 | |||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
50.0 |
县发展改革委、县城乡建委、县农委、县气象局 |
||||||
农村建筑物与生产设施防灾标准体系 |
50.0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 |
||||||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 |
100.0 |
265.0 |
县应急办、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信息员配备简易防灾减灾设备 |
50.0 | |||||||
信息员队伍培训 |
15.0 | |||||||
特色农业增收气象保障服务示范户建设 |
50.0 | |||||||
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建设 |
50.0 | |||||||
农村防汛抗旱工程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县水务局、农委、气象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粮食安全生产防汛抗旱工程 |
||||||||
农村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
人影作业实景可视监控系统 |
80.0 |
140.0 |
县气象局、县农委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空域协调系统 |
10.0 | |||||||
人影指挥中心 |
50.0 | |||||||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工 程 |
防雷示范村50个 |
100.0 |
310.0 |
县气象局、农委、有关镇乡 |
||||
农村中小学防雷示范50所 |
150.0 |
县教委、城乡建委、气象局 | ||||||
农村建筑物防雷标准和规范 |
10.0 |
县城乡建委、县气象局 | ||||||
新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 |
50.0 |
县气象局、县城乡建委、县农委 | ||||||
农村山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 |
农村地质滑坡、危岩、崩塌的专项治理工程 |
县国土房管局、县城乡建委、县移民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危险县域搬迁避让工程 |
||||||||
———— |
合计 |
1235.0 |
———— |
———— |
———— | |||
3 |
三峡库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三峡库区(云阳段)气象监测网 |
国家级气象站自动化建设(自动化观测双套保障运行) |
200.0 |
600.0 |
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1.三峡库区气象监测网加密与调整 2.三峡库区灾害监测数据共享系统数据库硬件、软件升级改造 3.山洪灾害预警子系统系统升级 4.地质灾害预警子系统系统升级 6.山洪灾害治理工程 7.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8.气象灾害生态治理工程 9. 三峡库区气候变化预测评估系统升级 |
云能天自动化建设1站 |
50.0 | |||||||
自动气象站30个 |
150.0 | |||||||
三峡库区云阳县气候变化水汽监测分系统 |
100.0 | |||||||
三峡库区云阳县气候剖面观测系统 |
100.0 | |||||||
三峡库区(云阳段)灾害监测数据子系统 |
数据存储设施 |
25.0 |
100.0 |
县水务局、县国土房管局、县气象局 |
共享山洪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气象观测数据(含流域上游观测数据) | |||
网络通信设施 |
25.0 | |||||||
服务器与数据库系统 |
50.0 | |||||||
山洪、地质灾害联合预警系统 |
山洪灾害预警子系统 |
70.0 |
140.0 |
县水务局、县气象局 |
||||
地质灾害预警子系统 |
70.0 |
县国土房管局、县气象局 | ||||||
山洪灾害治理工程 |
山洪灾害监测网(水位、泥位监测等) |
县水务局 |
详见山洪灾害防治专项规划 | |||||
山洪灾害易发县治理工程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地质灾害监测网(位移监测等) |
县国土房管局 |
详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
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县生态治理工程 |
林草植被生态工程 |
县林业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三峡库区气候变化预测评估系统 |
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应对 |
50.0 |
50.0 |
县气象局 |
||||
———— |
合计 |
890.0 |
———— |
———— |
———— | |||
4 |
交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网 |
沪蓉高速云阳段能见度站5个 |
100.0 |
250.0 |
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1.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密和调整 2.长江航道安全气象监测网加密和调整 3.铁路沿线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密和调整 4.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 5.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升级 |
道路结冰监测设备5套 |
150.0 | |||||||
长江航道安全气象监测网 |
六要素能见度站2个 |
20.0 |
110.0 |
县港航处、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单要素能见度站2个 |
10.0 | |||||||
天气现象观测设施3套 |
30.0 | |||||||
卫星遥感监测系统1套 |
50.0 | |||||||
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市、县、乡镇两级交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
100.0 |
200.0 |
县交通局、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市、县、乡镇两级交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
100.0 | |||||||
交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高速公路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50.0 |
70.0 |
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码头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20.0 |
县港航处、县气象局 | ||||||
交通气象灾害防治工程 |
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
20.0 |
40.0 |
县交通局、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交通气象灾害隐患排查与治理 |
县交通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 |
合计 |
670.0 |
———— |
———— |
———— | |||
5 |
电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电力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
自动气象站10个 |
100.0 |
170.0 |
云阳供电公司、县气象局 |
1.电力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加密与调整 2.电力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及监测预警系统升级 3.电力安全气象预警系统升级 | |
电力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 |
50.0 | |||||||
电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20.0 | |||||||
电力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
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
20.0 |
40.0 | |||||
电力负荷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
20.0 | |||||||
电力设施雷电防御工程 |
重要电力设施防雷工程 |
100.0 |
100.0 |
云阳供电公司、县气象局 |
||||
———— |
合计 |
310.0 |
———— |
———— |
———— | |||
6 |
林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林业气象灾害监测网 |
森林火险监测站24个 |
120.0 |
360.0 |
县林业局 |
1.林业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密与调整 2.林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 3.森林火险治理工程 4.人工影响天气灭火工程 5.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县域基地、药械库建设 | |
六要素自动气象站24个 |
240.0 |
县林业局、县气象局 |
||||||
林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森林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 |
50.0 |
150.0 |
县林业局、县气象局 |
包括林业、气象、县级林场系统 | |||
森林火险精细化气象预警 |
50.0 | |||||||
林业病虫害精细化气象预警 |
50.0 | |||||||
森林火险防范工程 |
重点火险县综合治理工程 |
|
县林业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人工影响天气灭火工程 |
县气象局 |
与农村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共建 | ||||||
林县公路及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工程 |
县林业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森林防火通讯网络和指挥系统 |
||||||||
森林火险扑救队伍建设 |
||||||||
森林防火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 |
||||||||
林业生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工程 |
林业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县域基地 |
县林业局 |
详见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 |||||
农药及药械库 |
||||||||
———— |
合计 |
510.0 |
———— |
———— |
———— | |||
7 |
工业园区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气象保障工程 |
企业气象灾害监测网 |
自动气象站2个 |
100.0 |
100.0 |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气象局 |
1.企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立 2.企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升级 3.企业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数据动态补充 4.企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升级 5.企业敏感认证示范推广 | |
酸雨酸雾监测站各1个 | ||||||||
大气电场仪1台 |
||||||||
土壤导电特性自动监测站1个 |
||||||||
企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 |
企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
25.0 |
75.0 |
|||||
企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
25.0 | |||||||
企业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系统 |
25.0 | |||||||
企业气象灾害评估工程 |
企业气象灾害隐患排查 |
50.0 |
110.0 |
含人员培训、仪器配置、排查等费用 | ||||
企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
50.0 |
|||||||
企业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示范3家 |
10.0 |
县经信委、县气象局 |
||||||
———— |
合计 |
285.0 |
———— |
———— |
———— | |||
8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
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彩信发布系统 |
容量100万户、速率200条/秒的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彩信发布系统 |
40.0 |
40.0 |
县文广新局 |
1.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彩信发布系统升级 2.户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工程 3.多媒体网络电视推广 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升级 5.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推广 | |
户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工程 |
电子显示屏200块 |
200.0 |
22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县市政园林局 |
在村居公共服务场所,以及易受灾地县自然村落安装 | |||
农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广播系统(续建) |
2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文广新局 | ||||||
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发布工程 |
兴农网升级改造 |
10.0 |
60.0 |
县气象局 |
||||
多媒体网络电视50台 |
5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文广新局、县电视台、县气象局 |
在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安装 |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传播工程 |
三峡库区气象预警电视发布分系统 |
100.0 |
100.0 |
县文广新局、县电视台、县气象局 |
||||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
永川模式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平台 |
200.0 |
20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 |
||||
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工程 |
乡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42个 |
210.0 |
360.0 |
县农委、县气象局 |
||||
农村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100个 |
150.0 | |||||||
———— |
合计 |
980.0 |
———— |
———— |
———— | |||
9 |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程 |
科普教育基地 |
重庆三峡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
500.0 |
500.0 |
县科委、县气象局 |
1.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 2.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示范村居、社区推广 3.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示范校园推广 | |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程 |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乡镇宣传50场次 |
100.0 |
550.0 |
县气象局 |
||||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示范村居、社区100个 |
200.0 |
县气象局 |
||||||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示范校园100个 |
200.0 |
县教委、县气象局 | ||||||
科普读物和影像资料的编制发行 |
50.0 |
县文广新局、县气象局 | ||||||
气象灾害防御自救能力建设工程 |
社区、学校等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栏100个 |
100.0 |
120.0 |
县教委、县气象局 |
||||
防御自救能力知识讲座10次 |
20.0 |
|||||||
———— |
合计 |
1170.0 |
———— |
———— |
———— | |||
10 |
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程 |
应急避险场所固定气象应急保障设施 |
自动气象观测站8个 |
16.0 |
24.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 |
1.为后建乡镇级应急避险场所配备固定气象保障设施 2.气象应急保障移动系统建设 3.应急专家及专业服务队伍建设 4.基层信息员应急救灾专业培训 | |
电子显示屏8块 |
8.0 | |||||||
气象应急保障车 |
包括应急移动车、基本观测、通信系统、网络接入、视频会商、服务与指挥、信息传输等功能 |
250.0 |
250.0 |
县气象局 |
部分为市、县分担投资项目,分摊比例视上级对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 |||
应急保障科技支撑工程 |
气象应急保障专家平台 |
50.0 |
450.0 |
县科委 |
||||
气象应急保障专业服务队伍 |
100.0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 |
||||||
气象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 |
300.0 | |||||||
基层信息员队伍培训工程 |
基层信息员应急救灾专业培训 |
50.0 |
150.0 |
县政府应急办 |
||||
信息员手持终端及应急设备 |
100.0 | |||||||
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平台 |
多部门气象信息预警联动平台 |
县政府应急办、县气象局 |
与突发平台共建 |
|||||
全县气象灾害多专业研判平台 |
||||||||
预警联席会议的制度建立 |
||||||||
军地信息共享平台 |
||||||||
———— |
合计 |
874.0 |
———— |
———— |
———— | |||
“十二五”期间总计投资规模7583.0万元 |
二、附图
附图1 云阳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2 云阳县人口密度图
附图3 云阳县GDP分布图 附图4 云阳县GDP密度分布图
《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编制工作单位
牵头单位:云阳县气象局
成员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国土房管局、县农委、县城乡建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市政园林局、县民政局、县政府应急办。
《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编制工作组
组 长:刘晓云 (县人民政府)
副组长:兰治东(县气象局)
成 员:陈启云(县政府应急办)、付历勇(发改委)、梁国斌(财政局)、吴炬生(水务局)、袁全民(民政局)、凌昌勇(国土房管局)、颜中书(农委)、万江平(交通局)、于江(林业局)、宁造友(城乡建委)、何学祥(市政园林局)。
《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贡献者
成守芳 李继奎 王毅 李宏伟 曾琛 胡宗航 李深智
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云阳府办发〔2011〕35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10〕270号)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防御气象灾害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要求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我县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的极端性、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见突出,受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影响程度不断加重。因此,各乡镇、街道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建设“平安云阳”做出更大贡献。
二、切实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协作配合
各乡镇、街道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按照《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做到行政与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撑,编制和出台超前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局、国土房管局、农委、城乡建委、水务局、林业局、市政园林局、民政局、县政府应急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编制。各乡镇、街道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调研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种相关资料。部门间要加强协作与配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互用互享,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参与相关章节的编写,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科学把握《规划》编制的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务必做到与国家、市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有机衔接,并结合本地的气候特色和气象灾害特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突出实用,要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的防御为重点,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能力、灾害风险管理和防御水平为标准,明确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防御重点、主要任务和防御措施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合作,2011年下半年启动该项工作,力争在2012年8月前完成好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有效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要在城乡规划和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布局和调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执行防灾法规和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把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中的建设内容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公共服务运行和维护的财政投入渠道,重点抓好《规划》中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立项工作,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积极落实气象灾害防御重大工程项目的配套资金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分工、进度,落实责任和保障条件,集中优势力量,认真抓好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大、任务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推动全县自然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附件:1.《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云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大纲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