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统一安排部署,云阳县乡村振兴局牵头编制了《云阳县“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征求意见稿)》,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现面向社会各界、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建议,请于2022年4月13日—2022年5月13日期间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反馈至县乡村振兴局。
联系人:沈圆杰,联系电话:15870587687,邮箱:553725693@qq.com。
附件: 云阳县“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2021年3月
重庆市云阳县“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云阳县曾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重庆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阳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指引下,尽锐出战,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云阳县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按照云阳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根据《重庆市“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结合《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重庆市云阳县“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指引各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本规划基期为2021年,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202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云阳县委、县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攻坚克难,如期达到脱贫攻坚的各项指标,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十三五”期间,云阳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把精准方略扩展到方方面面,盯准重要任务和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协调调度,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坚持因户施策、因村施策,推动高质量脱贫,2018年8月,云阳县如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步。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实现衣食无忧、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145个贫困村、13.4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
精准施策,共迈小康。精准落实教育扶贫,累计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6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3.2亿元,教育资助年均惠及4.4万贫困学子,助力9000多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严格执行贫困患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3.8万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患者县内就医率到达98%;采取政府兜底与差异化补助、购买闲置农房与新建改造、自建与代建、政府补助与邻亲互助“四个结合”,累计实施C、D级危房改造8719户,易地扶贫搬迁5726户20178人、土坯房改造2277户、农房修缮加固8052户,动态实现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一村一品,百业竞发。云阳县开展农业产业攻坚三年以来,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覆盖村村户户,村村都有了主导产业,并把贫困户也全部纳入产业链中,“天生云阳”区域公共品牌深入人心。柑橘、中药材、牛羊作为云阳县三大骨干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和大多数家庭,共建成柑橘园区30.5万亩,中药材基地9万亩,牛羊饲养量142万头。在网络助农、直播带货的新兴业态下,让山货变身网货,“柑橘”“菊花”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畅销海内外,累计助销农特产品22.8亿元,并成功入选2017、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0万。打造“三峡农耕园”“水果产业基地”等产业,为云阳县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的同时,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实现贫困户的多渠道增收,让农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
改换天地,山乡嬗变。改新建农村公路4886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3318公里。硬化村级公路1324公里,组级公路878公里,新修通达公路581公里,新修机耕道308公里、人行便道1272公里,实现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运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达率99.8%、通畅率95.4%。高速横贯东西南北,“一小时云阳”,“半小时高速”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其次,乡村饮水工程累计投入近5亿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7座,整治病险山坪塘6401口,新建和改扩建饮水工程2500余处,安装供水管道1.7万余公里,解决和巩固提升了74.8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县集中供水率91.98%,自来水普及率86.3%,供水保障率93.93%,家家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乡村用电更有保障。新建(改造)农村通电线路826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变压器509台,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升级,农村用电质量大幅提升,村村通上动力电。全县共建成4G通信基站2868个,农村光纤宽带用户达14万户,全县所有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覆盖率达到100%;“三归三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持续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实现乡镇(含场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扶志扶智,精神蝶变。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思想上斩断穷根。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文明卫生、优生优育、理性消费、邻里和谐、崇尚科学、尽孝尽责、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八大理念”。围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广泛开展“中华文明讲堂”,围绕时事、科普法律、创业就业等内容开设“十八类”梦想课堂。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自尊教育”五大教育,不断激发脱贫自身动力。创建评选县级文明家庭12570户,乡镇级3.6万户,村社级7.1万户,评选“八好之星”家庭2.9万余户,广泛开展“立家训、重家教、传家风”活动,宣传展示各类县级榜样家庭2000余户,订立家训3.9万余条。编辑出版《同奔小康路—脱贫(扶贫)故事集》2辑,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人物100余个,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正向荣誉激励机制,为3.7万余户脱贫户颁发同奔小康荣誉证,营造示范作用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针对违反村规民约、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和事以“黑榜”曝光警示,引导村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整治行动,明确红白喜事范畴、办席标准等,从制度上约束“大操大办”行为。
一、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
2018年,云阳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云阳县145个贫困村、1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坚决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明确要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
重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要求。重庆市委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两者在领导机构、工作班子、人员队伍、体制机制上的有效衔接,清单化明确衔接工作任务和目标,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向乡村振兴全面平稳过渡。按照“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体制,建立完善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全社会扶志扶智力度,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引领人民群众形成对美好生活和品质生活追求的新风尚。
云阳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安排。云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为云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云阳县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更是为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有”机制,围绕产业、政策、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衔接重点领域,着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化重点帮扶村庄、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健全乡村治理”等任务,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同时,云阳县在三峡城市核心区的支撑作用全面凸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战略节点,云阳县持续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云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支撑。此外,云阳当前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这必将为云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吸引资金、人才和产业,为云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更多契机。
二、发展环境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仍需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期间,贫困群众的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是2014年的4倍,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仍需进一步巩固加强。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防止返贫。个别地方、少数群众返贫致贫的风险仍然存在,以区域发展条件较差、个体能力不足、疾病、灾害等为主的致贫因素仍然存在。需要我们高度关注返贫风险户边缘户、返乡回流户、因病因灾困难户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帮扶和救助。
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短板。脱贫攻坚以来云阳县大力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6年云阳县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后,重点围绕脱贫摘帽目标,聚焦饮水难,采取新建水源、供水工程和管网联通等方式,把解决贫困户的吃水问题放在首位,统筹兼顾解决非贫困户的吃水难问题。一是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2.5亿元,先后建成梅峰、青杉、杉树沟、平顶4座水源水库,水库年供水量增加2200万立方米,13个集镇30.43万群众生活用水受益。二是实施供水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9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供水工程1650余处,解决和巩固提升了8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三是实施管网联通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068万元,实施脱杨树沟水库至水口水库、泥溪水厂至桐林水厂等6处联通工程建设;安装供水管网(φ25以上)1.7万余公里,农村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云阳地势、地理复杂,水资源供求短板仍然突出,工程性缺水情况依然存在,枯水期供水能力不足。农村面上多以小型供水工程为主,其供水水源多为泉水、山溪水、堰塘水,干旱年份易出现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有的偏远吊散农户,集中供水工程无法覆盖,附近无塘库蓄水,缺乏充足水源,存在季节性饮水困难。
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一是云阳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推动各类产业深度融合,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二是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持续金融资金的投入,对乡村振兴的专项资金,做到统筹整合和优选项目投资,把各个项目的责任层层压实,建立探索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确保产业振兴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三是“天生云阳”特色农产品虽然已经远销国外,但需要继续提高本县的农产品特色,提高自身的农产品质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一区两群”区域发展布局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一心”、“两极”、“三片”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发展相对薄弱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政策、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绘就云阳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原则,按照县级负总责、乡镇(街道)重执行、村(社区)“两委”抓落实的要求,构建权责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系,确保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全面统筹协调各方资源。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完善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坚决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扶志扶智力度,激活乡村百姓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分类分层推进原则。统筹全县资源,依据镇街自然禀赋差异,着力打造脱贫成果巩固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科学布局重点扶持项目、合理规划特色产业,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分类型推进衔接工作,促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坚持系统全面发展原则。协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统筹发展,协调“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城市与乡村、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全面推进“五个振兴”,把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统筹谋划、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聚合全社会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五年过渡、十年进步、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实现“一个确保、一个提升、一个同步”,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一个确保”和“一个提升”的基础上,脱贫地区全面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地、科技创新承接地、公园城市标杆地、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25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实现无劳动能力、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注重强化后续保障力度,“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突出短板得到有力解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农村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得到高质高效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以菊花、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以花椒为主的调味品,以生猪、牛羊为主的生态养殖,以绿色有机为主的优质粮油5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值稳定增长,形成规模效应,乡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备,三产融合发展能力增强,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
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补齐、更加完备。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得到传承,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被破除,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广为传播。力争实现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达98%、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60%以上。
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新生代农民教育普及化工作稳步推进;公共卫生设施更加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合理,多级医疗保险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商业医疗保险逐步推进;农村住房安全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具规模;“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返乡、下乡、在乡”创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乡村低保、各类救助和供养”等兜底措施更加精准及时,“三留守”群体帮扶更加深入全面。实现脱贫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每个脱贫区县至少有1所三级医院,脱贫地区转移就业率达到85%,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覆盖面达到100%,脱贫区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四五”期间总上升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脱贫户内生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一步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21元/年,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23:1,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到15%。
专栏1 “十四五”时期云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8.6 |
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
2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
3 |
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9 |
99 |
约束性 | |
4 |
医疗保障巩固 |
基本医保参保率(%) |
95 |
95 |
约束性 |
标准化村卫生室比重(%) |
100 |
100 |
预期性 | ||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 |
27 |
预期性 | ||
5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6.3 |
90 |
预期性 | |
6 |
农村人居环境 |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80.17 |
90 |
预期性 |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 |
— |
90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座)# |
— |
/ |
预期性 | ||
7 |
就业保障 |
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比重(%) |
/ |
保持规模总体稳定 |
预期性 |
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群众培训比重(%) |
100 |
100 |
预期性 | ||
转移就业比重(%) |
— |
85 |
预期性 | ||
8 |
产业发展 |
农业产值年均增速(%) |
12.5 |
4 |
预期性 |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5:1 |
2:1 |
预期性 | ||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速(%) |
/ |
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40.73 |
≥42 |
约束性 | ||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 |
61 |
约束性 | ||
9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通五有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
10 |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 |
95.5 |
98 |
预期性 | |
11 |
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帮扶率(%) |
— |
100 |
备注:带#指标值为推动全市达到的目标。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进一步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确保过渡期平稳过渡。继续加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建交通物流、农村水利、现代能源体系、信息化基础四大方面的重视和完善。继续加强与威海市开展东西部协作,深化两地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出台相应优惠条件鼓励支持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云。继续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持续做到“五级书记一起抓”,完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协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机制。摘帽不摘政策,持续用力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延续政策不断档,防止“急刹车”,持续做到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摘帽不摘帮扶,持续优化多措并举相结合的帮扶机制,建强帮扶工作队伍,防止一撤了之,以脱贫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等为重点,持续分类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选派工作,完善选派制度、确保选优派强、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开展脱贫攻坚对象和成果“回头看”,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机制。
注重体制机制衔接。经过全国各地多年的实践探索,脱贫攻坚已形成以“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的领导体制和“检查指导”“考核评估”“驻村帮扶”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而乡村振兴目前还处于试点探索和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的完善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衔接需要借鉴扶贫工作经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在领导机构、工作班子、人员队伍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体系,推进组织机构统筹整合和职能划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向乡村振兴全面平稳过渡。按照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部门主管的要求,建立完善责任清晰、各负其职、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着力完善各云阳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领域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切实加强各行业部门对各自领域衔接工作的调研指导,持续增强脱贫村党组织的带头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云阳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实行云阳县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述职制度,引导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创新和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和奖惩激励制度,落实驻村帮扶机制,完成扶贫尖兵向乡村振兴队伍的转变,实现帮扶力量留得住、融得进、可持续和制度化发展。
注重增强观念衔接。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以及项目供给等重要方面,加强纵向横向协调和系统思维,提高人才、土地、财政、科技、金融等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长短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发展重心由“短平快”向优势产业发展和长效产业培育方向过渡,实现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发展衔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摸清涉农资金底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方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注重相关政策衔接。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发展的平稳过渡,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及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设置政策过渡期并出台政策衔接相关细则、方案,建立临界贫困户监测和返贫防范机制,过渡期内继续把脱贫地区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持重点,保持主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防止返贫和新贫困发生,过渡期前三年,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之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政策衔接保障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信息的分享和共建、扶贫资金和帮扶队伍的有效配置,避免重复和盲目投入。在逐项梳理归纳各项支农惠农和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投入、人才资源、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重点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实现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的承接和转变。
扎实推进工作衔接。强化产业帮扶,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由重点解决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转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重点解决脱贫人口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向更加通畅、更加优质、更加宜居转变。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由主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等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转变等。
兜住基本生活底线。不断优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对脱贫人口中失能或半失能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按照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守牢基本收入底线。加大村、镇公益岗位开发力度,着重开发乡村卫生、守林护林、扶贫资产管护等公益岗位。在乡村建设进程中大力开展以工代赈,同时充分利用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车间等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就地务工。加强乡村振兴与兜底保障的有效衔接。综合评估过渡期内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生计能力,对返贫风险极大而自身可持续生计能力薄弱的特殊群体及时开展帮扶和救助工作。
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强化控辍保学动态监测,落实“辍学儿童少年”问题动态清零,确保所有具备学习能力的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优化教育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各学段资助政策。继续推进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置寄宿制学校。筑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做好风险监测,健全主动发现、动态监测、信息共享、精准帮扶机制,及时落实医疗救助。贯彻落实脱贫人口待遇保障政策。推动落实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重点实施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增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整体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农村地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综合施措合力降低看病就医成本。引导实施合理诊疗促进有序就医,优化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服务。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健康中国云阳行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风险因素控制长效机制。
健全乡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健全以乡村振兴局为主体,民政局、住房城乡建委、公安消防等部门参与的“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工作体系,确保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加强乡村住房质量安全管理。研究建立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定期开展乡村建筑工匠等技术培训工作,编制符合安全要求及农民生活习惯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确保改造后的房屋以及新建房屋符合安全要求。同时要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善乡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持续开展乡村供水动态监测和动态清零。持续开展供水薄弱地区、脱贫人口和供水易反复人群的饮水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化解农村供水风险和隐患,保持动态清零,坚决守住饮水安全保障底线。稳步推进云阳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中小型水库、乡村防洪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可供水量、水质达标率和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能力)为抓手,坚持“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到2025年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专栏2“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成果巩固拓展重点行动 |
“两不愁”保障巩固拓展行动:实施兜住兜牢基本生活底线、保住保牢基本收入底线、创新“防贫保”等“三项子行动”,重点推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持续实施基本生活困难急难型和支出型临时救助、着力加强基本生活和收入监测力度、持续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等。 义务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行动: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巩固提升机制健全行动,即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等。 基本医疗保障巩固拓展行动:重点实施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贯彻落实脱贫人口待遇保障政策、整体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水平等三项工作。 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巩固拓展行动:重点做好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农房建设品质等三大任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安全隐患整治。 基本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拓展行动:以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为抓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创建“四管”(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专业化管)示范工程,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 |
明确监测对象。全县农村人口(含易地扶贫搬迁及同步搬迁等已转为城镇户籍但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相关保障措施的人口)中,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监测对象家庭成员原则上以公安机关登记的户籍人口为参考,对“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情况,以实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准。
明确监测范围。以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2021年重庆市执行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的家庭,“两不愁三保障”任意一项动态出现问题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为监测范围,今后年度综合物价指数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等因素每年根据国家及市级政策调整。及时排查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帮扶举措,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监测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协同。及时掌握分析媒体、信访等信息,拓宽风险预警渠道。农户自主申报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因地制宜拓展便捷的自主申报方式。基层干部排查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依靠乡村干部、驻村干部、乡村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进行常态化预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排查。部门筛查预警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将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发现的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对象,应及时按照“农户申请、入户核实、村级评议(公示)、乡镇联合审核、县级审定”五步流程,开展识别认定。
完善监测对象识别程序,新识别监测对象增加农户承诺授权和民主公开环节。监测对象确定前,农户应承诺提供的情况真实可靠,并授权依法查询家庭资产等信息。在确定监测对象、落实帮扶措施、标注风险消除等程序中,应进行民主评议和公开公示。
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的,应当标注“风险消除”。对纳入监测的对象,原则上监测帮扶半年以上才能标注“消除风险”。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三保障”指标持续巩固的监测对象,在系统中标注“风险消除”,并不再进行监测帮扶;对收入不稳定、刚性支出不可控、风险消除稳定性较弱的监测对象,在促进稳定增收等方面继续给予帮扶,待风险稳定消除后再标注“风险消除”;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暂不消除风险,长期跟踪监测,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风险消除按照“怎么进怎么出”的原则,实行“村(社区)提名、入户核实、村级评议(公示)、乡镇(街道)联合审核、县级审定”五步流程。村(社区)支“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对本村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专题研判,优化完善帮扶工作方案。
落实监测帮扶联系人,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帮助落实相关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其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切实做到“不脱风险不脱钩”。
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可使用行业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按照行业主导、缺啥补啥的原则,各级各部门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对新识别监测对象针对返贫致贫风险在一个月内落实帮扶措施。对风险单一的,实施单项措施,防止陷入福利陷阱;对风险复杂多样的,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持续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
加强社会帮扶。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社会帮扶资金优势,主动覆盖财政资金的盲区。完善鲁渝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制,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作用,坚持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引导社会力量精准有效对接监测对象现实需求,落实消费、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专栏3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
脱贫成效跟踪监测项目:抽取脱贫户、边缘户和一般农户开展定期监测,及时动态掌握全县建档立卡户、边缘户家庭生产生活及收入消费情况,客观反映全县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情况。 具体监测内容:主要监测抽中样本户家庭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家庭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以及家庭社会事务及乡村振兴参与情况等。其中,年度监测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家庭及成员基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劳动力从业情况、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居住和饮水情况、社会事务及乡村振兴参与情况、家庭借贷情况等。季度监测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家庭季度情况,收入和非消费性支出情况、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等。月度监测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家庭月度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采取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定期上门面访的方式开展现场调查,填报纸质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各调查区县统计机构组织专业人员通过专用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和上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对各调查区县上报的数据进行最终审核和汇总。 |
将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多元消费帮扶机制,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农户内生造血能力,促进云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稳定重要保供产业。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产量、面积只增不减,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引导水稻种植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集中,扶持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稳定提高蔬菜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入优良秋冬蔬菜品种和技术,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高蔬菜重要时节应急供应能力。
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建成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优质脐橙示范基地,推动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补天窗、连断档”,巩固“一江四河”区域柑橘种植基地。着力打造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建立生猪产能储备机制,加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建设,稳定能繁母猪、大企业生产。建成成渝地区道地中药材产业集聚示范区,围绕“绿色药乡、有机药乡、花果药乡、天生药乡”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川佛手、枳壳、天麻、菊花、黄精、小茴香、淫羊藿等道地优势中药材,积极发展药食两用和消炎止咳类药材。打造云巫路调味品产业发展示范带,重点发展以辣椒、花椒为主的调味品。
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优化农产品加工格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布局,初加工向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原料基地下沉,构建“产地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格局。拓展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强鲜活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延时类初加工、食品类初加工,支持深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和装备升级,支持创建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农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做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集散基地、批发市场的集聚作用,满足龙头企业加工所需原料的生产需要,并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产量。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新型加工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园区景区化,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营造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鲜明特色景观。坚持功能式、体验式发展,拓展多元功能,丰富体验主题,大力发展以游乐、观光、度假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城郊型综合性农业园区,以农耕、农事、农活等趣味体验为主的农业主题园区。加快乡村旅游化,按照“景区景点、全域四季”思路,多元化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A级景区。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做靓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观色”四季旅游主题,深化二十四节气内涵,打造一批“月月有活动、四季有去处”的乡村旅游品牌节会。加快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实现“一机畅游、一网通管”。
专栏4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
粮油示范片:在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建成2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示范片(其中高档优质水稻5万亩、中档优质水稻15万亩),海拔400米以上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示范片、5万亩优质油菜产业示范片和2万亩优质酿酒高粱产业示范片,打造市级中高山优质粮油示范基地。 生猪全产业链: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建立生猪产能储备机制,加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建设,稳定能繁母猪、大企业生产,深入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引导生猪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域布局,加快由“运猪”向“运肉”转变,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到120万头,加快形成100亿级“生猪良种繁育-优质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与肉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 水果产业:推动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一江四河”区域柑橘面积30万亩,通过“补天窗、连断档”新发展柑橘标准果园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老果园15万亩。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脆李、枇杷、葡萄、梨、桃等特色小水果。 调味品产业:在500米以上中高山区域,适度发展辣椒,稳定花椒种植面积,重点打造云巫路调味品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强优质品种选育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大鱼调料、食醋等调味品加工,打造本土调味品品牌。 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区项目:围绕“绿色药乡、有机药乡、花果药乡、天生药乡”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川佛手、枳壳、天麻、菊花、黄精、小茴香、淫羊藿等道地优势中药材,积极发展药食两用和消炎止咳类药材。巩固天麻、菊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在上坝乡、农坝镇、石门乡、大阳乡、桑坪镇等500米以上中高山区域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面积5万亩。加强“一中心、两胜地、三体系、四基地”建设。一中心:建成重庆市三峡库区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两胜地:建成上坝和清水中医药休闲避暑旅游养生度假胜地。三体系: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四基地: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三峡库区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基地、三峡库区中药材产品初加工基地。 农产品加工集群项目: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布局,初加工向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原料基地下沉,构建“产地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格局,重点做好粮油加工、水果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调味品加工、蔬菜(食用菌)加工谋划布局,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00亿元,创建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程、特色村落建设工程、A级景区建设工程、精品民宿建设工程、乡村旅游重点项目、乡村旅游品牌节会工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工程。 |
推进农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品种培优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实现良种全覆盖。构建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净化农业产地环境,针对不同区域土壤退化或污染现状制定完善治理方案,以清洁的产地环境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构建以“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体系,力争将“天生云阳”培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打造云阳农业“金字招牌”。创新“天生云阳”品牌营销方式,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品牌文化。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天生云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创建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强化标准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
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乡村科技支撑行动。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及市农科院、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农业实用新技术应用推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强化“以产引智”,聚焦重点产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指导新模式。加快农机装备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坚持装备大中型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推广先进适用的山地农机具。推广“机械化+数字化”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农机”。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农机装备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打造三峡库区智慧农业样板区。加快建设人机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体系和实时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全县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智慧化改造,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促进数字农业生产取得重要进展。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构建实时互联互通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机构队伍、监测预警网络和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组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专栏5现代农业发展项目 |
农产品品种培优行动:引导帮豪种业加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创建肉牛繁育中心1个,建成市级种猪场2个,山羊繁育场1个;打造5至8个标准化鱼苗供应基地;保护好水口镇国家级野生大豆500亩基地。 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新增质量安全追溯点50个。加强柑橘非疫区建设,重点支持物理防控、药物防控、生物防控设施设备等。落实免疫、疫情监测预警、县外动物疫情防范、人畜共患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抓好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县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达到1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达到25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达到5个。 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与市农科院、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技合作,加大力度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XX人,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达到XX%以上。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每个产业确定技术专家1名,带动农技推广人员10名,其中乡镇农技人员比例不低于70%,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攻关;遴选认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6个,每个基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所,开展新品种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每个农技推广人员联系10名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口辐射周边农户10户。 推进种植业生产智能化:围绕以柑橘为主的标准化果园,积极引进“智慧果园管理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果园50个。围绕粮油、蔬菜等大田作物,加快发展数字农情,推广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土壤墒情、苗情、长势、灾情虫情、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建设大田作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4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工厂化育苗系统,应用温室环境监测、水肥药综合管理技术,建设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个。 推进养殖业生产数字化: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为主,大力推广养殖环境监测、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畜禽疫病监测预警、废弃物自动处理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化畜禽养殖场6个。开展数字渔业试点,重点建设在线环境监测系统,配置水质检测、气象站、视频监控等监测、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处理和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渔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2个。 |
构建“一核两片三廊”空间格局。“一核”即城市农业核心示范区,重点发挥城市区位、交通、资源、市场优势,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产品电商物流集配中心、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两片”即北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片、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片,重点发展以粮油、中药材、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种养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廊”即水果产业示范走廊、中药材产业示范走廊、云奉路优质粮油产业示范走廊,建成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集中产区、全县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和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带。跨区域、跨品种整合特色农业优势资源,加快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推动三产融合,着眼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引入,打造区域农业发展高地,实现产业规模优势,引领全县农业发展。
专栏6乡村产业区位布局 | ||
类型 |
范围 |
发展方向 |
都市农业核心示范区 |
人和街道、双江街道、青龙街道、盘龙街道、黄石镇、水口镇、巴阳镇、凤鸣镇 |
发挥城市区位、交通、资源、市场优势,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产品电商物流集配中心、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
西部绿色农业发展片区 |
双龙镇、高阳镇、平安镇、养鹿镇、渠马镇 |
以融入城市核心、服务开州周边为目标,重点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生态渔业养殖、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城郊旅游,形成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融合的西部绿色农业示范区。 |
北部循环农业发展片区 |
后叶镇、路阳镇、农坝镇、上坝乡、沙市镇、鱼泉镇、江口镇、南溪镇、双土镇、大阳镇、桑坪镇、石门乡、洞鹿乡、栖霞镇、云安镇、云阳镇、红狮镇、龙洞镇 |
重点发展以粮油、中药材、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以柑橘成品包装、柑橘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健康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
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片区 |
宝坪镇、新津乡、故陵镇、普安乡、龙角镇、外郎乡、泥溪镇、堰坪镇、蔈草镇、清水乡、耀灵镇 |
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康养度假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户外活动产业,做靓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名片。 |
云阳(凤鸣)现代农业产业园 |
凤鸣镇 |
按照“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的思路,突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集康养旅游、科普教育、综合加工、文化体验、生态循环农业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取用5年的时间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云阳(清水)现代农业产业园 |
清水乡 |
依托龙缸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林资源以及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开展院落整治、民宿改造,发展智慧果园,完善公共服务,力争用5年的时间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美丽家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柑橘产业示范带 |
|
以长江、澎溪河沿线柑橘产业为重点,突出打造多品种覆盖、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多式营销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柑橘产业示范带。 |
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
|
以云奉毗邻沿线中高山区域为主,发挥适宜中药材种植的气候条件,突出打造全县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
云奉路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带 |
|
以G348云奉路沿线为主,突出打造全县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带。 |
云利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 |
|
以云利路沿线粮油、蚕桑、菊花、银杏等产业为依托,突出打造粮油、中药材、蚕桑产业及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体验、民宿避暑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 |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以“三社”融合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提供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土地、基础设施、集体资产、现金、技术技艺和特色自然风光等入股经营,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
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做实做细现有扶持政策工作,制定全面细化的实施方案,切实帮助经营主体解决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国家支农和农村金融支持政策,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稳定完善小农户土地政策,健全针对小农户补贴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健全完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闲置资产采取村集体公开发包、租赁等方式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或购置店面、厂房、仓库等物业资产,发展物业租赁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投资经营,成立产业公司、劳务公司。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组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微企村,增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财政投资的小投入、低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扩大消费帮扶规模。推动落实消费帮扶政策。加大帮扶集团各级下属企事业单位持续加大对云阳县农副产品采购力度,形成长期定向直供直销关系。加强云阳县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采购对接,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化威海市云阳县消费协作机制,推动两地资源和市场有效对接;加强与渝北区区县对口协同,在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多领域实现全方位对接互动。鼓励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脱贫地区产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继续采购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策划开展消费帮扶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商贸展销交流合作活动,与全国重点消费城市搭建交流合作、产销对接平台。通过上门推销、开辟营销微信公众号、发放消费券、投递产品目录等方式促进云阳产品直销国内外各大城市。促进旅游消费帮扶,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与市场对接,吸引各地游客前往云阳旅游消费,促进群众增收。
拓宽消费帮扶渠道。加强消费帮扶平台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商入驻832平台东西部(重庆)消费协作中心,建立完善“鲁渝”扶贫协作和市政协扶贫集团、进出口银行和渝北区对口帮扶消费帮扶平台,拓展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渠道,鼓励脱贫地区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开设农产品消费帮扶专区。加强节会推介展销,开展“云阳消费帮扶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积极参与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和消费扶贫展销活动。强化农商对接互联,鼓励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平台,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紧密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鼓励在产地就近建设交易中心及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田头示范市场等。深化发展农产品电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梯城网市微商城,打造“云阳精准消费帮扶电商直通车”,实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在线展示、网上交易、物流跟踪、在线支付、产品追溯的一站式聚合,加强“云洋阳”电商品牌培育,丰富电商产品种类。支持发展“电商+脱贫户”直采直销模式,推动电商带头人组织电商企业与脱贫乡镇、脱贫户结对帮扶,农产品销路通畅;利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拓宽云阳农产品销售渠道,协调好阿里巴巴、淘香甜、天猫、邮乐购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云阳电商帮扶馆。研究制定电商消费帮扶激励政策,对销售云阳县农特产品较好的企业给予电商消费帮扶奖励。
做响消费帮扶市场品牌。做响消费帮扶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帮扶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质品牌认定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建立完善帮扶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做好产品品牌形象、质量管控、设计包装管控把关,努力打造优质产品,提升产品整体颜值,加强帮扶产品监管和帮扶成效评估,树立帮扶产品品牌良好社会形象。建设好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天生云阳馆,促进云阳农特产品,做好云阳县产品宣传,扩宽云阳县农特产品销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攻坚,乡村振兴更需要全面开发乡村人力资源。脱贫攻坚实现了农村留守人群的“两不愁三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更加迫切需要做好人才文章,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建设乡村高素质人才队伍、汇聚乡村人气,提高农民群众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能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积极稳岗就业,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利用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车间等平台,依托威海云阳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地区协作机制,持续推进有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就业,积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的带动力量,重点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就业。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统筹利用公益岗位带动农民就业。扶持发展乡村产业,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加速落地,优先考虑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为返乡留乡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强化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扶持,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优化劳务输出水平。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提升计划”。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精准确定培训项目,精细落实培训管理,对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人口,实现应培尽培、应训尽训。立足云阳县乡村振兴人才缺口,培养培训云阳县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培训+上岗”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项目培训,提升“云阳面条工”、“云阳拆迁工”等劳务品牌价值,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大力培育发展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壮大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掌握重点群体外出务工情况及务工意愿,强化落实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务工,或者跨区域点对点劳务输出、线上线下就业扶贫对接活动,促进脱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有效就业。
健全就业监测,确保劳动力稳就业。不断完善人社防返贫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人社防返贫帮扶的制度,构建包括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防返贫帮扶为主导,政府与市场防返贫协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人社防返贫工作体系。以行政村为单位,发挥村委会力量,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失业返乡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对象,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宣讲政策、第一时间推荐就业,确保“稳就业”;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脱贫人口劳动力就业长效帮扶机制。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人岗匹配”就业数据桥梁,建立扶贫、人社数据共享机制,做实就业动态“线上监测”,预防失业风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深入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支持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围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和林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安排脱贫人口从事相关工作。结合项目建设开展以工代训,提升脱贫群众劳动技能,在项目谋划、规划编制、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将以工代赈作为一种重要方式统筹考虑,认真做好务工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依托试点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鼓励引导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尽最大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动试点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让群众既得薪金又得股金,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打造、成片推进”原则,选择开发建设条件较好、整体开发潜力较大、产业发展基础较强和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农村区域,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
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健全国内外专家来云工作激励和补贴机制,注重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对依托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海内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根据服务期给予相应补助。以云阳县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相关农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依托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和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对引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市场化标准给予薪酬。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人员到云阳开展研究,建立工作站等。
培养“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定向扶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综合培训基地、田间学校。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注重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基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探索制定“乡村工匠”评价办法,建立“乡村工匠”认定发证制度,推动“云阳工匠”高质量发展;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计划,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赋能。
鼓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打造团队式、成建制科技人才对口帮扶模式,实现科技人才向贫困村全覆盖。全面建立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工作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建立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序推动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支持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领办科室,开办诊所、医生工作室。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激励保障人才扎根基层。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亟须专业技术型人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大学生基层就业示范项目。扩大乡镇公务员考录规模,开放一定数量面向本地户籍或在本地长期生活工作的职位。每年乡镇公务员招录中,专门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设置职位。每年事业干部招录中,专门面向村(社区)专职干部和本土人才设置职位。创新农村基层人才评价机制,适当放宽长期在贫困县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条件,实行倾斜政策,向科研创新人才倾斜、向产业需求领域倾斜、向立足基层作贡献倾斜。允许科技帮扶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乡镇农业服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科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支持和引导在岗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回乡创业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完善引才引智工作,优化人才招引体系。推进“重庆英才计划”、“梯城英才”行动计划、“万人返乡百亿创业”行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鼓励其直接服务基层;针对云阳县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需求,制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落实人才向艰苦边远乡村一线流动支持政策,形成人才服务基层导向机制;鼓励支持本土外出人才返乡,合理引导返乡人才投身于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做好返乡人才统一管理工作。
提高人才待遇,确保“留得住”人才。构建“待遇—晋升—服务—保障”一体化人才管理机制,根据实践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提高“用人留人”效果;优化人才待遇体系,尤其是提高基层人才待遇水平,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对处于偏远镇街、条件艰苦的工作人员,给予财政补贴;创新人才晋升机制,将晋升机会向有支农扶农经历的人才倾斜;优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
提升创业服务,激励返乡创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自主创业。落实创业贷款优惠政策,通过免息信用贷款的方式,优先扶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发展;加强创业帮扶,通过创业导师跟踪指导等方式,助力项目发展壮大,提升带动就业能力;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为返乡创业群体提供社会兜底,增强创业信心。
提高乡村保障能力,减少劳动力外流。加强经济保障,以特色高效农业为切入点,走高质量发展的兴农之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农业收益优势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以产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社会保障,通过全面协调发展乡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感,减少劳动力外流。
专栏7推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 |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0.3万人。 劳务输出品牌打造:加强乡村人才培训,围绕云阳外出务工人员,建立技能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创业扶持、品牌培育政策,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建设专家工作室、邀请专家授课、举办技能比赛等途径,普遍提升从业者职业技能,提高云阳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云阳县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 人才定期服务乡村计划:每年引导0.5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相对贫困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退休专家人才到基层发挥作用。重点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人才。 “双创”主体培训计划: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到2025年,培育200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1000名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业。 农村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设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选树5个农村创新创业典型乡镇、20个返乡创业示范村,积极创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县。 乡村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到2025年,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选树100名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以工代赈工程:积极推进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吸引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 |
坚持分类分层帮扶导向,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5276户20178人为总盘子,做好3个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群众各项后续帮扶工作,实施产业可持续发展、就业帮扶、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社区治理等重点项目,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实现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转变。
加强后续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加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帮扶,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对全县3个集中安置点的后续产业发展进行全覆盖,分区分类实施后续产业精准扶持。对于搬迁人口较多的乡镇、村社或安置点,推动在编制乡镇或村规划时,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专门谋划、专章表述。建立健全完善的帮扶产业体系。支持发展特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引进乡村旅游、景观农业、观光体验、文化休闲、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业态,建立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库,落实具体帮扶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安置点提升、新建一批配套产业园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地。支持搬迁任务重、安置点后续产业集中的地区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围绕种植、养殖和经果林建设特色产业园。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乡镇(街道)依托现行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积极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创新建设开发模式。确保分散安置搬迁群众融入后续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分散安置后续产业扶持体系,鼓励和支持产业项目入户自我发展模式,将迁入群众纳入迁入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现迁入群众稳定增收。到2025年,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有1个产业增收项目。
完善搬迁群众专项就业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在搬迁劳动力人口较多的村社或者安置点,依托现有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支持创建创业就业示范镇(村)。贯彻落实分散安置后续就业扶持体系,建立健全分散安置群众动态跟踪机制,搭建分散安置企业供需对接平台。落实降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渡期和巩固期生活成本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围绕当地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优先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推进农民工创业园(点)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搬迁安置点附近建厂兴业,支持搬迁劳动力入园创业入厂就业。引导当地企业和用人单位吸纳搬迁劳动力,对于吸纳搬迁劳动力的人口较多的企业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支持。健全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和管理服务。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群众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菜单式”“订单式”多样培训。积极发挥以工代赈带动就业作用,对于搬迁群众中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劳动力,统筹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灯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并优先为搬迁群众安排。
完善安置点主要基础设施配套。以3个集中安置点为重点,统筹考虑安置点规模、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需要,按照“规模适宜、功能齐全、投资合理”的原则,积极提升安置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将安置点已建成的配套基础设施纳入迁入地统一管理,落实维护管理经费,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实现持续、安全、有效使用。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促进3个集中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与迁入乡镇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并按照同一标准同步实施,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配套建设为重点,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及其他各类帮扶资金,积极新建、改扩建路灯、蓄水池、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为安置区周边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将3个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搬迁户公共服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一并推进,支持迁入地根据人口规模变化,推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确保搬迁群众与迁入地群众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分散安置公共服务“一户一策”。到2025年,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五通五有覆盖率达到100%。完善生态友好型设施配套。加强安置点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护,支持安置点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积极推行生态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安置点周边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帮扶车间、旅游设施等都配套建设相应的环保设施,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有序推进拆旧复垦复绿。
以3个集中安置点为重点,强化搬迁群众户籍、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协调服务,畅通搬迁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引导通过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做好不动产登记等,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搬迁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和居(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安置点社区组织体系,探索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一批标杆型、示范型社区。落实安置点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启动安置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构建“居委会一网格一楼栋”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安置点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根据安置点规模、治安状况等,合理设置警务室,加强安置点治安综合防控。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合理有序参与安置点社区发展和服务。面向搬迁群众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提高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常态化走访,乡镇或村社要明确集中安置点“点长”,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帮助解决问题。
专栏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重点项目 |
后续产业帮扶重点项目:对全县3个集中安置点的后续产业发展进行全覆盖,分区分类实施后续产业精准扶持。支持搬迁户开发利用好原有承包耕地、林地等资源,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或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给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发经营。积极利用迁入地的撂荒地、集体未发包耕地、未利用地等资源,或者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为有需求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建卡贫困户保障“菜园地”。 后续就业帮扶重点项目:持续发挥公益岗位作用,统筹利用林业、交通、水利、城管等部门资源,开发公益性岗位,对难以实现市场就业的搬迁贫困人口实行过渡性安置就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进一步落实吸纳搬迁户就业政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技能水平,结合搬迁户意愿精准组织劳务输出引导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后续基础设施配套补短板重点项目:在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气、路、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实施“五通工程”(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讯),开展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 后续公共服务补短板重点项目:充分利用安置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能力,统筹考虑后期人口流量流向,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商业网点、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五有工程”建设(有便民超市、学校、卫生室、图书室、健身广场)。 后续社区治理能力提升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村(居)民自治,发挥“一约三会”作用,推动社区融入。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积极参与村(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通过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化解利益矛盾、增进社区共识。设置安置点基本管理单元,构建“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举办一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公益慈善、防灾减灾、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等社区融入活动。 |
坚持系统思维,统揽全局、突出重点,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推进县域、镇域和村域一体规划,统筹有序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加快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抓牢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注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致力打造布局合理、便捷畅达、共建共享、美丽宜居新农村。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规划体系,促进云阳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统筹规划、整体提升,强化云阳县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域带动能力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完善脱贫地区全域全要素村庄规划,强化农村“一张图”管理,推动脱贫地区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编制具体村庄规划,做到按需编制,应编尽编,形成覆盖全面的村庄规划体系,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蓝图。注重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城乡一体化。
推进乡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外通内联水平,推进乡村老旧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以及“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乡村道路进村入户,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重点打通“断头路”,修好“联网路”,加强乡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交通路线相衔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乡村交通网络。在奋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四好农村路”建设质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安全便捷出门有效结合。到2025年,全县实现建制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达100%。
优化乡村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天然气管道工程,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乡村延伸,支持LNG储配站、区域性储气站等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天然气“镇镇通”。积极开发农村新型能源、生物质能源、规模化秸秆供气工程。开展中心村、旅游示范村绿色能源示范试点,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强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升级,在村村通上动力电的基础上,组织定期检修并维护新建千伏变压器,保障村村电力质量稳固提升。全面巩固提升乡村饮水保障水平,实施乡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根据各乡镇(街道)的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及时对老旧管道进行排查和更换,改善乡村供水保障质量,到2025年力争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实施宜机化改造,根据地块走向布置机耕道和生产路,满足农机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的机械需求,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排涝等生产条件。
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进村入户”计划,用好网络提速降费政策,加大信息惠民力度,在基本实现乡村各行政村互联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网络的稳固性。由县相关部门牵头,巩固提升乡村电子商务进村力度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推进“快递进村”计划。推进涉农服务信息共享,加快推进乡村数智农业进程。整合农业,林业,规划,水利等诸多部门涉农服务信息,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提高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脱贫地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增加寄宿学位,实施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脱贫地区中小学校,支持脱贫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把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渠道加强音体美和外语教师配备,实施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对接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强化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为云阳县脱贫地区公费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探索“互联网+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思路,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学”乡村教育新模式,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持续改善乡村学校网络接入条件,升级改造乡村学校基础网络,注重解决乡村学校网络性能不稳定、安全体系差、出口带宽低等问题,深化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阳县教育云应用,稳步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城乡教育差距有效弥合。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云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优化乡镇、行政村卫生院、卫生室设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设置实现全覆盖,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按照“一村一室”优化村卫生室设置,推进“医通、人通、财通”的区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做好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保持稳定的帮扶关系,推动云阳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提升云阳县中医院全国“三甲”医院绩效评价排名,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实现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继续向脱贫区县培养定向医学生,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计划,推进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名全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乡村医生。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提高云阳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落实与周边省(区、市)尤其是川渝两地间的参保群众跨省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机制,签约家庭医生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规范管理率达到90%,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达到33种以上。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县乡村为一体、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更加便民快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云阳县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到2025年,90%的行政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持续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借助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养老中心等,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加强村庄文化建设。强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统筹利用空闲地、边角地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文化娱乐、养老、教育等其他资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云阳县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和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新模式等,培育智慧养老托育新业态。
巩固完善“厕所革命”。分类分区有序推进“厕所革命”,引导乡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确保卫生厕所质量,完善厕所粪污水处理规划,提高卫生厕所使用率,到2025年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强污染监督指导能力和综合防治能力建设。
整治清理村容村貌。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采取政府兜底与差异化补助、购买闲置农房与新建改造、自建与代建相结合,有序推进乡村老屋危房排查整治,进一步对C、D危房进行改造。对各公共场所和房前屋后进行整治和绿化,有效治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行为,实现乡村房屋四周及村庄周边干净整洁。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大力鼓励支持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
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深入开展废弃农膜区域化回收利用试点并加强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到2025年农膜回收率达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身边的典型事迹为例,持续倡导村民精耕细作、绿色农业、田园生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开展“八好之星”评比展示活动,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境卫生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理念,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专栏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项目 |
宜机化改造:按照地块小改大、零并整、梯改缓、短并长、弯变直等措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3万亩,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高标准农田:围绕“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成1-2个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片。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系统,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建成8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到2025年,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县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改扩建厕所后向公众开放。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到2025年,新建1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50公里配套管网,常住人口500人或200户以上农村聚居点集中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 村容村貌提升:建设3.5米以下入户道路500公里,动态消除农村贫困户危房,安装路灯或庭院灯1万盏,整治农村“蓝棚顶”,实施650亩村庄绿化,建设75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和20个美丽宜居村,推动行政村常态开展“清洁户”评选全覆盖。 “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实施建制村“单改双”公路工程500公里,实施村民小组通畅工程1000公里。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新开工建设向阳大型水库、幸福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天鹅湖水库、柳园水库、荷花水库、中和水库),完工马包圆、大堰滩2座小(一)型水库。实施5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网络建设,实现所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都有小(二)型以上水源工程覆盖。 农村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及改造X千伏线路X公里、配变X台、配变容量X兆伏安、低压线路X公里。实施乡村“进村入户”燃气管线约X公里。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分类分阶段推进城乡关键节点的5G网络覆盖。到2025年,累计建成“互联网小镇”10个、“移动互联网村”50个。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工程:提档升级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三馆一站”向农村延伸。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开展“三下乡”活动不低于100场、放映惠民电影3650次以上。 |
着力健全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参与意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让他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拓宽人选来源渠道,优先把讲政治、责任感强、有能力、敢担当、乐于奉献的德才兼备党员选出来。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推进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廉洁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农村基层干部,配强“三农”工作队伍,增强基层工作活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既要加强党员学习能力,也要加强党组织学习能力,重点打造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制定协商事项清单,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程序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年调整公布村务公开目录,加大村务监督力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载体,拓展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村级建制调整,确保村级建制有利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机制。
创新治理方式。推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对村民日常行为和参与乡村重要事务进行量化积分,对积分结果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乡村社会组织,激活社会组织活力,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和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监督等乡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方面独特作用。
推动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对乡村基层干部法律约束,形成对依法行使职权、依法依规处理事务、依法加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和对乡村各类问题处理的监督约束制度体系。
加大乡村普法力度。组织法治宣传队伍,定期开展乡村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乡村干部群众法治素养,提高乡村群众法律意识,促进乡村群众知法、讲法、守法。
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组织建设,推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法治公益岗、一村一法律顾问、纠纷调解队伍等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区仲裁、司法保障的乡村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必要的帮助。
推进平安村居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健全村居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村居安全隐患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村居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网格化治理+雪亮工程”建设,逐渐构建起县统筹、网上网下融合、打防管控一体的村居治安防控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相结合,在全县乡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因地制宜的村规民约,形成具有云阳乡土气息的乡村社会价值体系,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增强全体村民的家国情怀。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系列宣讲活动。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阳乡村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开展农村法治、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习惯养成和制度保障,自觉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家风。强化移风易俗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讲卫生、讲礼貌、讲节俭、讲勤劳,推进高价彩礼治理,倡导健康文化活动,倡导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传承发扬乡村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云阳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传承讲好以彭咏梧烈士爱国事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故事。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持续推进十大古宗祠、十大古建筑、十大古村落修缮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瑞兰斋”桃片糕、陶器制作等市级传统技艺非遗,亚亚戏、高阳板凳龙等市级传统舞蹈非遗申报国家级非遗;鼓励积极发掘乡村非遗资源,有序推进申报与创建工作;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建立以云阳桃片糕、藤编为重点的5个非遗传习所,建立一批非遗传承点,推进云阳县非遗文化展示、技艺交流、文化传承等活动开展。
树立典型引领作用。挖掘乡邻好人事迹,培育乡村道德模范,广泛开展乡村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开展和创新各类先进典型积分制评选、巩固脱贫达人评选、各类积分制兑换等活动。大力弘扬云阳县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和励志故事,营造催人奋进的生产生活氛围,唤醒脱贫群众艰苦奋斗、不怕吃苦意识,塑造勤劳致富品质。做好乡村振兴先进模范人物评选宣传工作,以先进宣讲、模范教学帮助脱贫群众积累起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参与乡村建设以及巩固脱贫成果的信心。通过榜样带动、典型引领,助推志智双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广大群众建设乡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推进新乡贤培育工程。立足云阳乡村德治现状,按照“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等标准,遵从“乡贤自荐、群众评选、乡贤会初评、村居总评、公示授牌、动态管理”等程序,大力吸引退休教师、退伍军人、退休干部返乡参与乡贤工作,并从“乡建知识、治理能力、务农情感、公益态度、德治理念”等维度大力培育新乡贤人才。充分发挥新乡贤模范、规引作用,解决乡村治理主体弱化且缺乏协调的问题,有效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治理网络。
专栏10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项目 |
乡村治理创新工程:每年每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培训不少于7天,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每村培养储备后备力量2名以上。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严格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度全员法治轮训制度、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文明村镇创建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提质扩面,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0%、75%。 文明乡风提升工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每年选树榜样家庭(人物)1500户。每年在全县农村开展基层典型人物宣讲活动100场,每年在基层农村开展梦想课堂、中华文明讲堂活动1500场。 文化遗产综合利用:推动彭氏宗祠、磐石城和云安古镇成为云阳文物活态利用示范点,升级彭咏梧纪念馆成为云阳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云阳非遗及非遗数据库,建立云阳桃片糕文创产业园。 |
按照“管得住、用得好、起作用”的要求,优化完善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动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扶贫项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
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以资金为主线全面摸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按照资金属性,追循资金流向,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进行分类管理。
有序推进确权登记。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扶贫项目资产收益群体的特殊性,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到村集体或个人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等。对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对到户类资产,归农户所有。对属于不动产的,依法办理确权登记。
明确产权主体管护责任。建立县级统管、乡镇辖管、村级直管的责任落实机制,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对经营性资产,主要通过完善运营方案,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公益性资产,主要加强后续管护,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对到户类资产,主要由农户自行确定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帮扶。
探索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实施、经营运作交由专业主体管理,探索设立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公司,通过公司化运营、产业化经营、统一化监管运用扶贫资产。积极对接相关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业务托管、合作经营以及改制重组等方式,提升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基金,做到持续服务。针对到户资产,以村为单位建立资产到户底册和专门台账,并与行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持续服务、长效管控上下足功夫。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创新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方式,经营性资产可采取委托、发包、出租、联营、股份制、合作社等方式经营。
推动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实施,对制度未予明确规定的,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提出具体分配方案,体现精准和差异化扶持。鼓励产权归属村集体的资产收益,采取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提取的公积公益金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受益对象动态调整制度,根据脱贫人口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
将扶贫项目资产收益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领域,在脱贫攻坚结束后,收益的一部分将围绕改善农村相对落后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修建、完善和维护微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微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贫困户住房改造及修缮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乡村振兴农村公益性项目。
落实“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监督管理责任。县政府对云阳县域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履行主体责任,乡镇政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的日常监管,村级组织担负对确权到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监管责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
严格扶贫项目资产处置。按规定对全县扶贫项目开展资产清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对以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或参股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明确股权的退出办法和处置方式。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收入应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强化扶贫项目监督管理保障。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情况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发挥驻村工作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等全方位、动态化监督,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将扶贫资产清查清算、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情况,通过媒体、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分级公告公示,同时,定期将年度扶贫资产运管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提高资产运营管理透明度。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扶贫项目资产聘请相关专家或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的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估,对运行好、评估好、绩效好的资产加大补贴支持力度。
云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全面发力,又需分类推进。为科学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扬群众首创精神,打造一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镇村的示范标杆,形成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云阳经验。按照统筹推进、分层分类、示范引领导向,推动云阳县有方向、有路径、有重点地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工作和多层次帮扶合作工作。
按照“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的思路,以“两园四带”示范发展现代农业。突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集康养旅游、科普教育、综合加工、文化体验、生态循环农业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取用5年的时间将云阳(凤鸣)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龙缸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林资源以及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开展院落整治、民宿改造,发展智慧果园,完善公共服务,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云阳(清水)现代农业产业园(清水湖美丽家园)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美丽家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数智森林小镇为支撑,突出打造数智农业、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农产品初加工于一体的数智农业示范带。以澎溪河沿线柑橘产业为重点,突出打造多品种覆盖、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多式营销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柑橘产业示范带。以云利路沿线粮油、蚕桑、菊花、银杏等产业为依托,突出打造粮油、中药材、蚕桑产业及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体验、民宿避暑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以泥溪三峡农耕园为中心,突出打造生态产业、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产业智能化管护、农产品精深加工、直播带货新业态于一体的农耕文化示范带。
按照“学有经验、做有示范、看有亮点、晒有形象”要求,围绕“一强二美三新”目标以“1650”示范推进乡村振兴。把盘龙街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镇,发挥城区周边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其打造为“城区后花园”“入户大客厅”“休闲娱乐带”。依托凤鸣镇、巴阳镇、红狮镇、普安乡、泥溪镇和清水土家族乡其较好的产业基础、政策优势、区位特色、旅游资源,通过狠抓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整治,力争用3年的努力,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镇。把8个县级重点帮扶村、7个县级示范村和35个乡镇级示范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乡村振兴的典型路径,争取用1-2年的时间,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示范村。支持、鼓励组织能力强、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社区)参加全县试点示范。
专栏11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 ||
乡村振兴示范镇 |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1个) |
盘龙街道 |
重点帮扶乡镇(6个) |
市级重点帮扶乡镇清水土家族乡,县级重点帮扶乡镇巴阳镇、红狮镇、普安乡,市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镇泥溪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凤鸣镇 | |
乡村振兴示范村 |
重点帮扶村 (8个) |
江口镇泥湾村、南溪镇青印村、平安镇双平村、龙角镇泉水村、栖霞镇福星村、云安镇铜鼓村、蔈草镇兴坪村、养鹿镇中山村 |
县级示范村 (7个) |
盘龙街道青春村、石狮村,凤鸣镇马轩村、太地村,红狮镇永福村、巴阳镇永利村,普安乡马安社区 | |
乡镇级示范村(35个) |
人和街道晒经村、江口镇沙溪村、南溪镇平安村、高阳镇明冲村、平安镇前面村、故陵镇高坪村、龙角镇军家村、沙市镇富柿村、栖霞镇栖霞村、黄石镇迎新村、渠马镇白岭村、双土镇营鹤村、路阳镇文武村、鱼泉镇鹿鸣村、宝坪镇桂坪村、农坝镇云峰村、桑坪镇团坝村、云阳镇蔬菜村、云安镇毛坝村、双龙镇三堂村、清水土家族乡建兴村、水口镇佛安村、蔈草镇长岭社区、泥溪镇石缸村、养鹿镇同发村、后叶镇平进村、龙洞镇龙升村、堰坪镇曲溪村、大阳镇黄陵村、耀灵镇柏木村、洞鹿乡洞鹿社区、上坝乡龙凤村、新津乡作坊村、石门乡兴柳村、外郎乡外郎村 |
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威海市云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的深度协作,加强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合作。拓宽威海市云阳县在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生态文明等方面沟通协作,着力打造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升级版”,积极打造人才协作新局面、公共服务新亮点,协力共建“鲁渝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清水乡建兴村、巴阳镇永利村、红狮镇永福村、普安乡马安社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极推动威海市与云阳县人才双向互动、深化干部互派交流,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对接、培养。夯实威海市与云阳县民生领域合作,围绕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科技帮扶等公共服务引导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发展合力。加强云阳县和云阳县农特产品、工业品等推介力度,建好消费帮扶“三专”,吸引威海市产业向云阳县梯度转移,推动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探索飞地经济发展。创新协作方式,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人才振兴基金,规范援助资金管理。
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建立完善常态化对接汇报机制,定期汇报中国进出口银行定点帮扶工作,注重帮扶成效。争取中央单位试点示范项目落地云阳,做好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布局。继续加强对中国进出口银行选派挂职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持续管好用好帮扶资金,精准实施帮扶项目,发挥最大帮扶效益。
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编制渝北区云阳县“十四五”对口协同实施方案,分年度明确对口协同发展任务。注重帮扶与协同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围绕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和市场互通等实施重点,落实工作任务,助推云阳县锻造特色产业长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社会民生底板。完善渝北区对云阳县的财政支持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帮扶量不减。
落实市级集团帮扶机制。以资源协调、消费帮扶、智力支援、产业帮扶等为重点,强化乡村振兴市级帮扶集团对口帮扶功能。落实市级帮扶集团驻乡驻村帮扶制度,继续向云阳县重点帮扶乡镇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向云阳县部分重点帮扶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不再向泥溪镇选派驻乡工作队,改派由 2—3 名熟悉农业产业发展的同志组成的产业指导组,负责推动产业发展、产品销售、劳务就业、农民增收等工作。
积极推进川渝地区协作。立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川渝地区在脱贫人口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医疗教育服务、特色农业培育、农产品消费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工作交流、信息互联和帮扶合作,系统搭建川渝长效合作机制。
深化推进社会协同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消费帮扶、智力帮扶、爱心捐赠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制定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帮扶志愿服务,加强帮扶公益宣传,广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和乡村振兴。
加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研究、阐发和宣传力度,讲好云阳扶贫脱贫故事。加强脱贫攻坚重庆经验云阳案例国际交流,从实践层面向海内外展示云阳脱贫攻坚成就。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因地制宜移植云阳脱贫攻坚成功案例和有益经验,探索将云阳扶贫经验国际化与云阳企业“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国际减贫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技术、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组织参与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际化展会,加强与周边和发达地区合作。
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乡村的贫困对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要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云阳县城乡融合要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积极推动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生态的产业、农民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打造有影响力的云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
完善土地要素流通机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放活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探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允许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林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通过市场化配置手段,在保障“同地、同权、同价、同责”的基础上,为城乡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充分发掘土地红利。
完善人才要素流动机制,推动乡村建设人才队伍的壮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优厚条件吸引乡村紧缺人才由城市流向农村、服务农村、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乡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设,争取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一支不走的乡土人才队伍。
完善资金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坚持对乡村金融资源供给进行调整,在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完善金融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引导城市金融资源向乡村市场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统筹规划城乡的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基础设施、广播电视、防洪、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城乡路网的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实现县乡村(户)的道路连接,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统筹规划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的乡村和规模比较大的中心镇延伸,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理体系,严防城市的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的垃圾污水。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做好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产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风险管理、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能力。
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人口集聚区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相关优质资源下沉,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积极完善农村教育发展工作体系,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优秀教师人才入乡工作。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建立远程医疗、创新协同、巡回医疗等稳定机制,带动乡村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乡村优秀文化旅游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强化乡村人才支持,引进培育各类公共服务人才。
专栏12推动乡村城乡融合发展项目 |
乡村教育提升工程:到2025年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在园幼儿普惠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义务学校建设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0%。 健康乡村工程: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逐年提高至60元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乡镇卫生院配齐主要数字化诊疗设备,为村卫生室配齐基本医疗设备。到2022年,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持续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每年完成基层医务人员大轮训25名。 社会保障织网工程: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有序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逐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超过5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养老服务进农村工程: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大众养老格局。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新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幸福院功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覆盖60%以上农村社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建立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到2025年85%以上农村具备老年宜居社区基本条件。实施各乡镇养老、敬老产业补助,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完善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党组织研究决策机制,建立各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年度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分解规划主要任务,纳入相关部门评价与绩效考核。
设立云阳县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按照县级负总责、镇街抓落实的要求,构建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推进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规划实施研究会议,研讨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一线总指挥的职责,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驻村帮扶职责,扎实推进工作落地。
规划落地实施过程中,资金、政策是保障。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合理安排投入规模,优化财政补助环节,发挥财政补助引领和绩效作用;继续支持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倾斜。
扩大社会融资规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对支持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企业或产业继续实施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税收返还、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加强银政企供需精准对接,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普惠低息信贷投放。
在人才供给引进方面,延续脱贫攻坚时期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健全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各类乡村人才激励和晋升等方面的制度。配套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的住房保障、安居落户、医疗保障、子女优质教育资源保障。积极搭建本土经验型人才走出去理论学习,外来理论人才引进来实践结合,打造本土与外来人才双向提升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机制。一是从监督层面,成立云阳县衔接工作督察小组,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专项督查;健全规划实施联合监管机制,搭建联合监察平台,不定期抽查,交叉巡查,将监察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防止和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搭建群众匿名举报反馈平台,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二是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镇街,对照规划阶段发展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健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监测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各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