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

夏晓华委员:

您提出的《建议我县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第87号)收悉。经我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县红薯产业的生产和加工现状

我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向山地过渡带,属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适宜红薯种植。2020年我县甘薯种植面积达26万亩,比2019年增加2万亩,占全年粮食面积的12.2%2020年甘薯产量为6.59万吨,比2019年增加0.5万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6.2%在加工方面,全县除了仅有云阳县千丝来食品有限公司一家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外,其他各地还是农户手工操作的小作坊,仅加工淀粉和粉条等初级产品,方法简单,附加值不高,且大多数农户种植的红薯主要用于喂猪,红薯茎叶综合开发也没有起步,甘薯深加工研究及技术引进缺乏,甘薯产业链条短。

二、影响我县红薯产业发展存在的因素

(一)生产水平低。由于我县的耕地属于山地、坡耕地,再加上一些灌溉设施年久失修,一遇干旱,无水灌溉,水热矛盾突出,处于“三晴两雨增点产,一遇干旱垮下来”的靠天吃饭的窘境,限制了红薯生产的发展。大多数红薯生产缺乏灌溉条件,处于“望天收”状态。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方式粗放。

(二)机械化程度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慢。因旱地中坡地、瘠薄地多,小块面积多,平地与厚地少,极不适宜机械化耕作,主要依赖传统栽培耕作模式;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红薯生产又需要大量劳动力,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不能得到及时应用,效益较低。

(三)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于红薯种植效益低和粗粮化,价格低、效益差,长期以来,红薯主要用于饲料,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四)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县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尽管有千丝来粉丝厂、渝路粉条厂等,但因本地红薯淀粉价格远高于外调淀粉,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而舍其近求其远。大量的红薯加工仍以小手工作坊的粗加工为主,工艺水平落后,档次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民的带动力不强。同时,加工红薯淀粉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三、下步发展红薯产业的打算

(一)加强引导。红薯产业是云阳县山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现代甘薯产业是云阳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主体”的发展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县将大力挖掘红薯生产的潜力,着重将红薯确定为增效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甘薯的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我县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之一,自2009年以来,在西南大学、市农科院、三峡农科院的支持和指导下,从品种和技术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储备,从中筛选出了淀粉型、鲜食型、苕尖型品种,如潮薯1号、万薯5号、万薯7号等,并在育苗移栽、起垄作埂等栽培技术上进行了示范推广,已取得了明显的生产效益。今后将切实增加对甘薯生产的投入,推广良种及机械化耕作等措施,从而提高甘薯种植效益,减少劳动力投入,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甘薯的积极性推进品种引进、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增强科技在红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扶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农业农村委等相关部门已出台支持政策,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红薯深加工技术,确保产销联动、实现效益叠加。及早谋划,加强市场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令农民头疼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从而实现种植户得实惠的目标,要改变甘薯主要用作口粮、饲料的现状,增加其附加值,积极拓展市场,加大红薯茎叶综合开发利用延长红薯产业链。

此复函已经钟学坤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县政协提案委,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云阳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517

(联系电话:55185776,联系人:吴进红)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