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乡镇>路阳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政策文件

路阳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实施意见

路府发〔2020〕5号

各村(社区)、相关单位: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19〕22号)精神和《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实施意见》(云阳府发〔2020〕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到2022年,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福祉明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

二、全面聚焦脱贫攻坚,织牢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网

深入贯彻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加强衔接,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见效,切实兜住兜牢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强化两项制度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和特困供养,将符合条件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按规定纳入扶贫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分户计算制度,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参照单人户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行低保渐退期制度,在脱贫攻坚期内,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加强对未脱贫和返贫的低保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访,及时掌握基本生活困难情况;调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充分发挥临时救助补缺功能,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对有重大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适当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三、全面聚焦特殊群体,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一)强化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要求,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专项救助为重点、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低保制度,将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和消费支出符合低保相关政策的,按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特困供养救助;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和照料服务,落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比例。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灵活实施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先行救助政策,不断增强救助时效性;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加大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城市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完善城市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政策,切实加大对城市低保对象、城市特困人员的救助帮扶力度,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优化城乡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破解收入型贫困救助瓶颈,统筹考虑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因患重病、就学等增加的长期刚性支出情况,综合评估家庭经济状况确定救助方式,把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坚持“凡救必查、定期核查”,做到“精准核查、精准认定”,“应救尽救、应退尽退”。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改革,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机制,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实施医疗、助学工程。完善困境儿童教育、康复和成年后安置、就业等保障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救助保护机制,依法打击遗弃行为。规范收养登记,保障被收养人权益。

(三)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救助能力。健全教育、公安、民政、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尤其要强化户籍管理部门的信息比对工作,提升救助寻亲和流出地源头治理工作水平。加强救助保护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监管,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开展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困难帮扶和回归安置工作,保持城区街面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

(四)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建立残联、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落实“两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做到“应补尽补”。建立健全家庭照顾、社区照料、机构照护协调发展的长期照护体系。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关爱制度,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22年前在全面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四、全面聚焦群众关切,加强和改善基本社会服务

(一)实施“三大工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2020年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到2022年,全镇4个行政村和1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硬件改造力度,统筹实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升级改造,积极筹建片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切实对接执行好养老护理人员技能鉴定、职业培训、薪酬待遇等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定期探视制度。实施“养老服务市场拓展工程”,推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落实养老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土地、建设和运营补贴、水电气用价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探索建立由长期护理保险、商业性护理保险、护理补贴、护理救助等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积极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重点扶持老年产品用品、康复护理、生态康养、旅居养老等新业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加强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全面建立以公益性为主体、营利性为补充、节地生态安葬为导向的殡葬服务供给体系。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稳步提高火化率。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投入,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加大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城公墓和治丧场所建设,切实满足城区发展需要;稳步推行公墓制,将公墓和治丧场所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镇修建公益性公墓、村修建生态安葬点。深化殡葬改革,推进殡葬移风易俗,规范文明治丧,加强殡葬执法,健全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加强对殡葬用品市场、殡仪服务机构、公墓等重点对象的监管,严肃查处活人墓、大墓、豪华墓,坚决整治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树立生态、文明、节俭殡葬新风尚。

(三)认真做好婚姻登记宣传,切实保障优质高效的登记服务。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宣传,严格要求我镇居民依法到行政服务大厅婚姻登记处开展婚姻登记。实施“家庭和谐计划”,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推动婚俗改革,倡导和支持集体婚礼、纪念婚礼和慈善婚礼,引导树立低碳、文明、节俭的婚礼新风尚。积极配合县级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支持历史数据补录和档案电子化,为实现婚姻信息数据共享和联网查询添砖加瓦。

(四)持续优化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深化平安边界建设。贯彻《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扎实开展行政区划调研,加强风险评估和实效论证,稳慎推进建制调整。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地名标志服务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编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实施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开展乡镇行政区域勘界,推进边界地名文化建设,抓好边界纠纷隐患排查,深化平安边界建设。

五、强化共建共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注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坚持村(社区)干部人选县级联审机制和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规范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引导社区干部担当作为。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引导社会组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领导,建设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二)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按照“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要求,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制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实施方案,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搭建社区治理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市场主体、驻社区单位等参与社区治理。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实行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实践,推广基层治理“三事分流”工作机制,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示范引领,落实增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效能。落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协助政府、出具证明、负面工作“四张清单”,持续推进村(社区)减负增效。依法成立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发挥“三会”在自治中的作用。

(三)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组织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引导培育和依法监管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及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财政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探索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奖励制度,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重大风险,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

(四)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原则,创新慈善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创新慈善捐赠载体,全力打造慈善良好形象。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力度,规范福彩公益金使用管理。发展壮大社工队伍,落实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制度,确保新登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报考社会工作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取得社会工作资质人数持续增长,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室(站)建设。贯彻《重庆市志愿服务条例》,健全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机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把民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重点工作纳入党政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重大事项,及时解决民政事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民政系统要主动履职,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各有关科室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二)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要建立健全多渠道民政事业资金筹集机制,确保政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投入只增不减。把养老、殡葬、社区、儿童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促进规划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设施更加完善。逐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资金投入,确保有机构办事、有钱干事、有人做事、有场所服务。推进民政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专业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民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民政机构职能职责,构建结构合理、职能清晰、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民政工作体系。深化民政“放管服”改革,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转移事务性工作。推进民政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完善民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深化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释放民政事业发展活力。坚持底线思维,及时防范化解民政领域重大风险,严防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发生,严防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发生,严防民政服务机构安全事故发生。

(四)加强民政领域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加大整治“四风”力度,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民政干部队伍。


                                                                        路阳镇人民政府

                                                                  2020年1月17日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