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部门>县农业农村委员会>政务信息>工作情况
聋哑贫困户家的三个荷包蛋
日期:2020-09-25 字体:【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

聋哑贫困户家的三个荷包蛋


今天是5月5日,正是立夏时节。一场雨后,稻田里的秧苗嫩嫩的、绿绿的,正在使劲生长,愈发显得青翠而有精神。

迎着初夏的晚风,我的心始终被三个荷包蛋感动着。那三个荷包蛋的味道一直洋溢在我的心田里,是吃进嘴里甜滋滋的蜜味儿,是端在手里热乎乎的烫味儿,更是群众把我当作亲人暖洋洋的人情味儿。

这是我参加工作10多年来,从来没有体会到的一种味道。我们经常写,也经常说的“只有我们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成亲人”这句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字面上的意思很浅显,也很好理解,但字面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深厚情怀,也许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有所体悟。

也许是下雨的原因,才刚过下午五点,山林便逐渐暗下来。我和老谭走在保健村通向山外的路上。这是一条刚刚硬化不久的便民道,路面上残留着雨水过后星星点点的泥土。走在上面,还能感觉到水泥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

老谭执意要送送我,说是村里有几条狗比较凶猛,怕我一个人应付不了。我一个大老爷们儿,从小在农村长大,怕啥狗呀,狗来了,我一蹲就把它吓跑了。再说,我来的时候也见过,没事。我边走边说。

老谭足足送了我大约一里地,安全了,但还能清晰地听到“汪汪”的狗叫声。要爬山了,我跟老谭告别。

老谭是我帮扶的三个贫困户之一。他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家里有两间土坯房,墙体已经变型,有一面墙倾斜得厉害,用两根木桩支着。屋子里除了装粮食的器具和睡觉的床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家徒四壁这个词,用到他家刚刚好。人穷志短,村里没人瞧得起他。在他身上有很多贫困群众相似的毛病。沉默寡言,破坛子破摔,得过且过;内心自卑而敏感,看不得日子比他过得好的人家;胆小而狡猾;卫生习惯特别差。这些是老谭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我印象里,老谭的老婆的眼神很难忘,至今都不敢回想。第一次到她家结对帮扶时,她正从猪圈里喂猪出来,看见家门口来了一个陌生人,瞟了我一眼,竟站在那里没有搭一句腔。我主动上前,给她打招呼,说明来意。她很木然地望着我这个从机关下去的帮扶干部,冷冷的、呆呆的,让我不敢正视。她没有理我,也不说话,我也一时不知说啥,心情很沉重,感觉空气在这个瞬间都凝固了。

这种麻木的眼神会带给世间所有心怀同情心的人一种虐心的疼痛。同村的人告诉我,她是一个聋哑人。我心里稍稍有些释然,但随之更是一紧。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两年之后,一个对生活如此麻木的女人,一个不会说话的聋哑人,竟然会从比较零乱的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用另一只手比划着,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送到我面前。并示意我停下手中活儿,先喝下这碗她做的“茶”。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干部下乡到我家,母亲也会做这样“茶”——三个糖水荷包蛋。那是山里人发自内心的、最淳朴的、最尊敬的礼物。那时,母亲将三个糖水荷包蛋送给下乡的干部“打口渴”,将锅里剩下的白色的蛋清舀给我,每次我也只能跟着喝到剩下的糖水。母亲把干部当成了比她儿子更亲的人了。母亲呀,儿子也想吃荷包蛋呀!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也成了一名机关干部。然而,事与愿违,除了自家煮荷包蛋之外,虽然经常下乡,但从没有遇到过乡亲们心贴心送的、饱含亲情的荷包蛋。

我被她脸上幸福的笑容和热情所感染,立刻放下我手中正在调试的电视远程接收机,一口气吃完了荷包蛋,并喝光了碗里的糖水。三个荷包蛋的梦想照进现实。我感觉到了小时候母亲对干部那份亲得比对儿子还亲的感情。久违的感觉让我鼻子有些酸酸的。

党和政府精准脱贫的好政策,让老谭如今搬了新家,还喂了2头牛,4条猪,栽了4斤稻种,好日子也来了。可不久前他家里的电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由于村子离集镇太远,用的不是有线电视,而是卫星接收器。刚开始我以为是接收器坏了,检查好久才发现是连结线断了。我担心自己修不好,打算让镇上的修理师傅过来。可镇上的师傅太远了,又要坐车,又要走山路,不愿意。没办法,我开车去镇上买了根连接线。这一去一来,时间花2个多小时,而买连接线仅花了3块钱。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更换连接线时,很庆幸,第一次试插就成功了。

修完电视,老谭说他的手机时间走不准确,比北京时间快了3个小时,早上预定7点的闹钟提前3小时打铃。那是凌晨4点呀,他没文化又上了年纪调不来,又不好意思去求村里的人。所以凌晨闹醒了又睡,真闹心呀。这些小事就是他家生活中的大事。

随后,我给他们老两口照了几张照片,说带回县城打印出来,下回来时带过来。老谭和他老婆很愉快地接受了,还特意去换了装。已是初夏,气温早已回升。老谭换了件有领的外套,里面穿了件红色的秋衣。照片中火红的颜色显得十分提神。他们俩的精神面貌都很好,两年前的颓废、沮丧、绝望都随风逝去,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一切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当我说到我父母亲也还在农村干农活时,老谭还插话问我老家的情况。我也问了最近的一些情况,他谈到了家里的变化,淳朴的话语里流淌着对党和国家深深的感谢。我们还谈到了驻村工作队,他连每个队员的名字都记得很非常清楚。

临走时,我把老谭拉在一边,塞给他200块钱。这荷包蛋可不能白吃呀。

晚上回到家,我心还热乎着,感动着,已是凌晨两点,尽管很累,却无法入睡。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帮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那是2015年7月,县里召开脱贫攻坚启动大会,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了驻村工作队,为每个贫困户安排了帮扶责任人,还安排了机关的2名同志到村里,与当地的干部一道,成立了驻村工作队,吃、住、干“三在村”,机关的所有职工都是帮扶责任人,每位职工结对帮扶3-5户贫困户。我帮扶的有3户,其中老谭家里的脱贫任务最重。房子是危房、妻子是聋哑人,“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不思进取、生活得过且过……要激发他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目标真的是压力山大。

结对后,帮扶责任人每个月都要挤时间去开展帮扶工作并做一些实事,比如入户采集基础信息、宣讲党的政策、帮助规划产业、帮助销售农产品、代办一些手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查看“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等等。每次去,我的心情都很沉重,都会提前联系。去了发现家里很邋遢的话,我都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批评批评,帮助帮助。

记得那是2017年春节之前,我打电话说,要去看看老谭的新居。这房子对老谭来讲是新居,其实是还没建成几年的砖混结构的三间旧房子,之前一直有人居住。不久前,房子的主人搬到县城去了,房子就空着。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都去看过,房子很结实,坐落在还没有硬化的公路边上,水源也比较方便,比老谭原来的土坯房位置好得多,也比原址重建的成本省得多,危房改造和高山生态搬迁政策就能解决,还不会增加老谭新的经济负担。老谭权衡再三,放弃了原址重建计划,选择了购买闲置农房。

那次去,却让我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老谭把三间旧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还特意去把如庄稼地里杂草般的头发理了理,胡子也刮得很干净。他的聋哑老婆好多年蓬着没有梳理的头发,也扎成了马尾辫子,额头还别了一颗压头发的别针。他的老婆看到我时,微笑着,热情的给我搬椅子。那天,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老谭。他高兴地告诉我,这房子很结实,很划算,住着挺好的,又在公路边上,用水也方便,庄稼地也更近些,还说这里的猪圈还空着,春节后再买4头小猪崽等等。

我看到,老谭两口子精神状态都很好,满满的获得感、美美的幸福感挂在微微翘起的嘴角边儿上。虽然冬季的山村很冷,气温很低,但是他们笑起来真好看的样子,让我如释重负,心里荡漾着春天般温暖。

是的,春天来了,全面小康脚步近了。在这个春夏之交的时节,我很幸运吃到一个聋哑人真心做的荷包蛋,这是一次偶然,但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她是一个聋哑人,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也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她发自内心地感恩,她很想说感谢的话,但是,因天生的缺陷,却让她说不出来……于是她做了三个荷包蛋,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改变她家生活的党和政府的深深感谢。这三个荷包蛋诠释了她所有的感谢之意、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她发自内心地感恩党的政策,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是党的好政策让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她,以及千千万万的“她”对共产党人充满了亲情!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帮扶干部 “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既是指导实践的指南针,又是推动工作的方法论,殷殷嘱托、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字字千钧!脱贫工作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一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大考。必须坚持带着感情、带着坚守的为民情怀,用“真心”才赢得了“民心”;必须坚持走最远路、帮最穷的责任担当,用“脚板”才找得到“短板”;必须坚持先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会做比待亲儿子还亲的“荷包蛋”!

(作者:胡明  云阳县委办副主任、帮扶干部 )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